一种阻燃织带及其编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91420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11 15: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阻燃织带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包括,步骤S1,编织工序;步骤S2,浸染工序;步骤S3,第一识别工序;步骤S4,第一涂刷工序;步骤S5,烘干工序;步骤S6,第二识别工序;步骤S7,第二涂刷工序;步骤S8,二次烘干工序和步骤S9,检测工序。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表面较为粗糙的天然材料纤维缠绕至通过阻燃材料纤维编织而成的一级编织子线的表面上,从而使最终编织而成的织带基底的表面更为粗糙,以增加编织基底与阻燃液之间的界面粘附力,并通过浸染工序将阻燃液浸染入编织好的编织基底中,从而使编织好的阻燃织带在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的同时兼备较好的粘附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阻燃织带生产制造,尤其涉及一种阻燃织带及其编织工艺


技术介绍

1、阻燃织带是指采用阻燃纤维经过工艺编制而成的织带,该产品具有阻燃效果稳定,不易点燃,离火源自灭,永久阻燃等效果。

2、现有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中常采用单一阻燃纤维材料来进行编织,如阻燃聚酯纤维材料或阻燃聚酰胺纤维材料等,虽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使其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但也使其表面较为光滑,吸湿性差,缺少与阻燃剂之间的粘附力,不易被浸染和染色,而若单纯采用易被浸染的天然纤维材料对其进行编织和阻燃剂喷涂,又难以保证其整体耐用程度;

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133324b公开了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阻燃编织带及其制备方法,该阻燃编织带通过制成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作为编织带的带体材料,来增大带体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并通过在织带上涂覆乳胶涂层增大织带与阻燃液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来增加阻燃效果;由此可见,所述现有阻燃织带及其编织工艺存在以下问题:仅采用单一市面常见的阻燃材料作为织带的带体材料进行编织时,难以使编织后的织带在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的同时兼备较好的粘附力,以增强阻燃液与织带之间的涂覆效果,使其阻燃能力更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燃织带及其编织工艺,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阻燃纤维材料来进行编织的阻燃织带难以具有较好的截面粘附力从而影响到其阻燃效果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包括,

3、步骤s1,编织工序,以预设编织工艺参数将天然材料纤维围绕一级编织子线进行编织,得到表面缠绕有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二级编织子线,并对所述二级编织子线进行编织,将二级编织子线编织为所需织带基底;

4、其中,预设编织工艺参数包括,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和参与数量;

5、步骤s2,浸染工序,将所述织带基底通入阻燃浸染箱,通过所述阻燃浸染箱内的阻燃液对织带基底进行整体浸染;

6、步骤s3,第一识别工序,通过第一识别判定装置对完成浸染工序的所述织带基底进行实时图像采集,并根据实时图像采集结果计算实时附着率,通过标准附着率对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进行判定,以确定是否对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进行调整;

7、步骤s4,第一涂刷工序,根据所述步骤s3的判定结果确定是否通过第一涂覆装置对浸染后的所述织带基底进行阻燃液喷涂操作;

8、步骤s5,烘干工序,通过第一烘干装置以预设烘干风速对所述织带基底进行烘干;

9、步骤s6,第二识别工序,通过第二识别判定装置对完成烘干工序的所述织带基底进行二次实时图像采集,并根据二次实时图像采集结果计算织带基底的实时裸漏率,根据预设裸漏率对织带基底的实时裸漏率进行判定,以确定是否对所述第一烘干装置的烘干风速进行调整;

10、步骤s7,第二涂刷工序,通过第二涂覆装置对经过所述步骤s6识别后需要调整的所述织带基底进行阻燃液二次喷涂操作;

11、步骤s8,二次烘干工序,通过第二烘干装置对经过所述步骤s7涂刷后的所述织带基底进行二次烘干,若织带基底未经过步骤s7则直接进入步骤s9;

12、所述步骤s9,检测工序,通过称重装置对完成生产的所述阻燃织带进行称重检测,得出阻燃织带的实时织带米重,并根据标准织带米重,对阻燃织带的实时织带米重进行判定,以确定是否对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参与数量进行调整。

13、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中,包括,

14、步骤s101,通过第一编织工序将若干阻燃材料纤维编织为一级编织子线;

15、步骤s102,将第一编织工序编织完成的所述一级编织子线的输出端实时通入第二编织工序,并以预设编织工艺参数将所述天然材料纤维围绕一级编织子线进行编织,得到表面缠绕有天然材料纤维的二级编织子线;

16、步骤s103,将若干第二编织工序输出的所述二级编织子线实时通入第三编织工序,将二级编织子线编织为所述织带基底。

17、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设置有所述阻燃液的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根据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形成判定范围;

18、在所述步骤s3中,将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采集到的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图像分为若干区域,获取任一分区内各像素点颜色值,并计算该分区各像素点颜色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分区的标记颜色值,

19、根据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形成的判定范围对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图像中的各分区的标记颜色值分别进行判定标记,

20、若任意一分区的标记颜色值在判定范围内,则将该分区标记为附着区;

21、若任意一分区的标记颜色值不在判定范围内,则不对该分区进行标记。

22、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获取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图像的总面积,并根据实时图像的分区标记结果获取实时图像中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根据实时图像的总面积与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计算当前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

23、其中,fs=s1/s,fs为实时附着率,s1为实时图像中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s为实时图像的总面积。

24、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还设置有标准附着率,当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计算完实时附着率时,对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进行对比,

25、若实时附着率小于标准附着率,则将根据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对所述步骤s1中的编织节距进行调整。

26、进一步地,当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小于标准附着率时,将获取步骤s1中的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并根据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对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进行修正;

27、其中,q’=q×[1+(fb-fs)/fb],q’为修正后的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q为当前编织工序中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fb为设定的标准附着率,fs为实时附着率。

28、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6中,设置有用以对所述织带基底的当前颜色值进行判定的当前颜色波动差值,获取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与阻燃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根据天然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与阻燃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分别计算天然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与阻燃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

29、其中,yb1=yb-δy,yb2=yb+δy,ya1=ya-δy,ya2=ya+δy,yb为天然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ya为阻燃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δy为当前颜色波动差值,yb1为天然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的最小值,yb2为天然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的最大值,ya1为阻燃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的最小值,ya2为阻燃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的最大值;

30、通过所述第二识别判定装置对所述织带基底进行二次实时图像采集,并对二次实时图像的实时颜色值进行提取,确定二次实时图像中的实时颜色值在天然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内的图像面积作为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设置有所述阻燃液的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根据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形成判定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获取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图像的总面积,并根据实时图像的分区标记结果获取实时图像中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根据实时图像的总面积与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计算当前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还设置有标准附着率,当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计算完实时附着率时,对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进行对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小于标准附着率时,将获取步骤S1中的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并根据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对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进行修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6中,设置有用以对所述织带基底的当前颜色值进行判定的当前颜色波动差值,获取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与阻燃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根据天然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与阻燃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分别计算天然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与阻燃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裸漏率大于标准裸漏率时,将获取所述步骤S5中的所述第一烘干装置的烘干风速参数,并根据实时裸漏率与标准裸漏率对第一烘干装置的烘干风速参数进行修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9中,根据设置的标准织带米重对所述称重装置检测的实时织带米重进行实时判定,若称重装置检测的实时织带米重大于标准织带米重,则判定当前所述阻燃织带自身重量存在缺陷,并根据实时织带米重与标准织带米重对所述步骤S1中的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参与数量进行调整;

10.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生产的阻燃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织带,包括,所述阻燃材料纤维、所述天然材料纤维以及由阻燃液浸染涂覆而成的阻燃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设置有所述阻燃液的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根据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形成判定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获取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图像的总面积,并根据实时图像的分区标记结果获取实时图像中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根据实时图像的总面积与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计算当前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还设置有标准附着率,当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计算完实时附着率时,对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进行对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小于标准附着率时,将获取步骤s1中的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并根据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对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进行修正;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霞柳祥云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求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