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阻燃织带生产制造,尤其涉及一种阻燃织带及其编织工艺。
技术介绍
1、阻燃织带是指采用阻燃纤维经过工艺编制而成的织带,该产品具有阻燃效果稳定,不易点燃,离火源自灭,永久阻燃等效果。
2、现有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中常采用单一阻燃纤维材料来进行编织,如阻燃聚酯纤维材料或阻燃聚酰胺纤维材料等,虽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使其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但也使其表面较为光滑,吸湿性差,缺少与阻燃剂之间的粘附力,不易被浸染和染色,而若单纯采用易被浸染的天然纤维材料对其进行编织和阻燃剂喷涂,又难以保证其整体耐用程度;
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133324b公开了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阻燃编织带及其制备方法,该阻燃编织带通过制成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作为编织带的带体材料,来增大带体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并通过在织带上涂覆乳胶涂层增大织带与阻燃液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来增加阻燃效果;由此可见,所述现有阻燃织带及其编织工艺存在以下问题:仅采用单一市面常见的阻燃材料作为织带的带体材料进行编织时,难以使编织后的织带在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的同时兼备较好的粘附力,以增强阻燃液与织带之间的涂覆效果,使其阻燃能力更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燃织带及其编织工艺,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阻燃纤维材料来进行编织的阻燃织带难以具有较好的截面粘附力从而影响到其阻燃效果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包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设置有所述阻燃液的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根据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形成判定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获取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图像的总面积,并根据实时图像的分区标记结果获取实时图像中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根据实时图像的总面积与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计算当前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还设置有标准附着率,当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计算完实时附着率时,对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进行对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小于标准附着率时,将获取步骤S1中的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并根据实时附着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6中,设置有用以对所述织带基底的当前颜色值进行判定的当前颜色波动差值,获取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与阻燃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根据天然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与阻燃材料纤维的标准颜色值分别计算天然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与阻燃材料纤维的裸漏颜色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裸漏率大于标准裸漏率时,将获取所述步骤S5中的所述第一烘干装置的烘干风速参数,并根据实时裸漏率与标准裸漏率对第一烘干装置的烘干风速参数进行修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9中,根据设置的标准织带米重对所述称重装置检测的实时织带米重进行实时判定,若称重装置检测的实时织带米重大于标准织带米重,则判定当前所述阻燃织带自身重量存在缺陷,并根据实时织带米重与标准织带米重对所述步骤S1中的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参与数量进行调整;
10.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生产的阻燃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织带,包括,所述阻燃材料纤维、所述天然材料纤维以及由阻燃液浸染涂覆而成的阻燃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设置有所述阻燃液的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根据标准颜色值与标准颜色波动差值形成判定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获取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图像的总面积,并根据实时图像的分区标记结果获取实时图像中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根据实时图像的总面积与全部带有附着区标记分区的总面积计算当前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还设置有标准附着率,当所述第一识别判定装置计算完实时附着率时,对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进行对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燃织带的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织带基底的实时附着率小于标准附着率时,将获取步骤s1中的所述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并根据实时附着率与标准附着率对天然材料纤维的编织节距参数进行修正;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霞,柳祥云,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求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