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水回灌,尤其涉及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1、长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为加快城市发展,有效解决商业所需空间、居民交通拥堵及停车困难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日益增多。在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降水,从而可以保持土体处于干爽状态,便于土方快速开挖及其土方外运的生态环境保护。
2、在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抽排地下水,大量地下水被排出,一方面会造成周围地面沉降,造成敏感性建筑物损伤,甚至导致建筑物被破坏,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会导致大量地下水资源流失,破坏地下水系统。因此,许多基坑工程施工时都需要对坑外进行地下水回灌,从而可以降低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现有技术中,实际工程中的回灌效果往往不好,时常发生回灌井堵塞的情况,造成回灌不进去。造成回灌效果不好及回灌不进去的原因主要有:地下水矿化度较高,降水抽出的地下水与空气接触后,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络合物,这些络合物可以随回灌水流进入回灌井,并附着或吸附于滤网上,进而渗流空隙直径逐渐减小,回灌效果越来越差,造成回灌井滤网或反滤层被堵塞。然而,回灌井的疏滤网及反滤层的疏通难度较大,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回灌井报废。抽取的地下水中含有一定泥沙,根据抽取地下水的泥沙含量及沙粒粒径的试验分析可知,一般基坑抽取的地下水中泥沙含量不大于0.1%,这比地下水开采控制标准1/50000大得多,并且抽取地下水中的沙粒粒径理论上可达1-2mm,但是因为存在滤
4、基于上述原因,多数基坑降水的回灌处理效果并不理想,且运行时间较短,回灌井堵塞导致回灌处理过程停滞,多数回灌井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基坑施工引起的坑外地面沉降问题仍未解决。因此,如何通过无氧加压回灌处理和泥沙快速沉淀处理,防止抽出地下水的泥沙堵塞回灌井,保证回灌效果,成了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及方法。通过无氧加压回灌处理和泥沙快速沉淀处理,能够防止抽出地下水的泥沙堵塞回灌井,回灌效果佳。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无氧加压回灌处理,从基坑内的降水井抽出地下水并接到回灌装置上,通过加压泵给予压力进行回灌;
4、泥沙快速沉淀处理,在接入回灌装置前加装水流减速箱、锥桶、快速减速沙网、沉沙管及排沙阀;
5、加药除垢处理,加装除垢药剂注入装置。
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无氧加压回灌处理时,从基坑内的降水井中抽出地下水,并接至回灌装置上,整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地下水与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无接触,防止地下水中离子氧化生成堵塞回灌井的络合物。
7、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通过加压泵给予压力进行回灌,包括如下操作:
8、确定回灌井的位置和深度,并准备设备;
9、安装加压泵,调整加压泵至稳固且易于操作的位置处;
10、根据回灌井的特性和地下水的水质调节加压泵的压力;
11、在确认所有设备连接正常后,启动加压泵;
12、在回灌过程中,定期监控回灌井的流量和地下水位的变化,若发现回灌效果不佳或地下水位下降过快,及时调整加压泵的压力或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1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药除垢处理,包括如下操作:
14、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和历史数据,确定除垢药剂类型和浓度;
15、选择除垢药剂和除垢药剂注入装置;
16、安装除垢药剂注入装置,并保证药剂均匀、有效地分散到整个系统中,选择除垢药剂注入装置与回灌装置的连接方式;
17、根据回灌装置的运行情况和需要,设定除垢药剂的投加时间和周期,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和药剂使用说明,设定每次投加的药剂量;
18、定期检查除垢药剂注入装置的运行情况,根据药剂的消耗情况及时补充除垢药剂。
19、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抽水组件、沉淀组件、加压组件、回灌组件,所述抽水组件用于从基坑内的降水井抽出地下水,所述沉淀组件包括无氧减速箱、锥桶、快速减速沙网、沉沙管、排沙阀,所述无氧减速箱用于保证地下水与外部空气无接触并降低水流速度,所述锥桶内设有所述快速减速沙网,用于析出地下水中的泥沙沉淀,所述加压组件用于给予压力进行回灌,所述回灌组件包括排水管和添加除垢剂装置,所述排水管用于将处理后的地下水输送到回灌井中,所述添加除垢剂装置用于加药除垢。
2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抽水组件包括抽水管,抽水井通过所述抽水管与无氧减速箱的进水口连接。
2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无氧减速箱为抽排水管直径的1.5倍的水管,用于保证地下水与外部空气无接触并降低水流速度。
2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锥桶位于无氧减速箱下部,所述锥桶内设有所述快速减速沙网,所述快速减速沙网为孔眼锥形桶,所述快速减速沙网的顶部十字架中间设有滚轴,所述滚轴吊装于锥桶顶部,所述沉沙管上部与锥桶底部连接、下部与所述排沙阀连接。
2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压组件包括加压泵,通过给予压力对地下水进行回灌。
2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回灌组件包括排水管和添加除垢剂装置,回灌井通过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无氧减速箱的出水口连接,添加除垢剂装置位于回灌井的上方并用于加药除垢。
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6、1、本专利技术通过无氧加压回灌和泥沙快速沉淀处理能够防止地下水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络合物,防止抽出地下水的泥沙堵塞回灌井。
27、2、本专利技术在接入回灌装置前加装水流减速箱、锥桶、快速减速沙网、沉沙管及排沙阀,防止抽出地下水的泥沙堵塞回灌井。
28、3、本专利技术加装除垢药剂注入装置,可以对回灌装置进行加药除垢处理,防止长时间回灌发生堵塞,回灌效果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氧加压回灌处理时,从基坑内的降水井中抽出地下水,并接至回灌装置上,整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地下水与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无接触,防止地下水中离子氧化生成堵塞回灌井的络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加压泵给予压力进行回灌,包括如下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除垢处理,包括如下操作:
5.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抽水组件、沉淀组件、加压组件、回灌组件,所述抽水组件用于从基坑内的降水井抽出地下水,所述沉淀组件包括无氧减速箱、锥桶、快速减速沙网、沉沙管、排沙阀,所述无氧减速箱用于保证地下水与外部空气无接触并降低水流速度,所述锥桶内设有所述快速减速沙网,用于析出地下水中的泥沙沉淀,所述加压组件用于给予压力进行回灌,所述回灌组件包括排水管和添加除垢剂装置,所述排水管用于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组件包括抽水管,抽水井通过所述抽水管与无氧减速箱的进水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氧减速箱为抽排水管直径的1.5倍的水管,用于保证地下水与外部空气无接触并降低水流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桶位于无氧减速箱下部,所述锥桶内设有所述快速减速沙网,所述快速减速沙网为孔眼锥形桶,所述快速减速沙网的顶部十字架中间设有滚轴,所述滚轴吊装于锥桶顶部,所述沉沙管上部与锥桶底部连接、下部与所述排沙阀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包括加压泵,通过给予压力对地下水进行回灌。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灌组件包括排水管和添加除垢剂装置,回灌井通过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无氧减速箱的出水口连接,添加除垢剂装置位于回灌井的上方并用于加药除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氧加压回灌处理时,从基坑内的降水井中抽出地下水,并接至回灌装置上,整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地下水与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无接触,防止地下水中离子氧化生成堵塞回灌井的络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加压泵给予压力进行回灌,包括如下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除垢处理,包括如下操作:
5.一种降水无氧回灌泥沙沉淀析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抽水组件、沉淀组件、加压组件、回灌组件,所述抽水组件用于从基坑内的降水井抽出地下水,所述沉淀组件包括无氧减速箱、锥桶、快速减速沙网、沉沙管、排沙阀,所述无氧减速箱用于保证地下水与外部空气无接触并降低水流速度,所述锥桶内设有所述快速减速沙网,用于析出地下水中的泥沙沉淀,所述加压组件用于给予压力进行回灌,所述回灌组件包括排水管和添加除垢剂装置,所述排水管用于将处理后的地下水输送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长虹,徐成华,祁磊,严刚,徐运达,俞良晨,万佳佳,刘刚,张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