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的雨水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1、为解决城市雨水带来的问题,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对于城市道路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消减其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传统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通常做法是在道路一侧或者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收集道路雨水,然后雨水口通过雨水连接管将雨水排放至市政雨排水管网,该雨水收集系统是基于快速排放的原则,对径流污染无消减作用。在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指南中,推荐在道路两侧设置生物滞留带来消减道路的径流污染,但由于道路两侧需要敷设配套的市政管线、人行道等设施,用地非常紧张,大部分城市道路特别是城市支路基本无设置生物滞留带的条件。因此,上述城市道路为了控制道路径流污染,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普通的雨水口该换成环保型雨水口,但环保型雨水口受尺寸限制,截污容量普遍较小,单个雨水口收水面积有限,如果车行道较宽时,其对径流污染的消减并不能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环保型雨水口内部构造相对复杂,排水通道曲折,容易发生树叶堵塞等情况,如维护不及时存在暴雨排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于车行道边缘的雨水口(1)和设置于人行道上的雨水检查井(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雨水口(1)与雨水检查井(2)之间的面源污染控制井(3),所述面源污染控制井(3)位于人行道上,且靠近雨水口(1)和雨水检查井(2),面源污染控制井(3)的内部分为进水腔室(31)和出水腔室(32)两部分,顶部设有可开启的盖板(33),所述进水腔室(31)和出水腔室(32)之间通过竖向过滤层(34)分隔,所述竖向过滤层(34)的上端有供雨水从进水腔室溢流到出水腔室的联通空隙,该联通空隙为溢流通道(M),所述面源污染控制井(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于车行道边缘的雨水口(1)和设置于人行道上的雨水检查井(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雨水口(1)与雨水检查井(2)之间的面源污染控制井(3),所述面源污染控制井(3)位于人行道上,且靠近雨水口(1)和雨水检查井(2),面源污染控制井(3)的内部分为进水腔室(31)和出水腔室(32)两部分,顶部设有可开启的盖板(33),所述进水腔室(31)和出水腔室(32)之间通过竖向过滤层(34)分隔,所述竖向过滤层(34)的上端有供雨水从进水腔室溢流到出水腔室的联通空隙,该联通空隙为溢流通道(m),所述面源污染控制井(3)的底面深度大于雨水口(1)的底面深度,所述雨水检查井(2)的底面深度大于面源污染控制井(3)的底面深度,雨水口(1)底部与进水腔室(3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道(4)连通,出水腔室(32)的底部与雨水检查井(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道(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的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检查井(2)的前端连接有进水管(6)、后端连接有出水管(7),出水管(7)的管径大于进水管(6)的管径,进水管(6)顶部的覆土深度不小于1.5m,面源污染控制井(3)布设于进水管(6)的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的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4)顶部的覆土深度不低于0.7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的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过滤层(34)通过前后间隔设置的两限位梁(35)进行限位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定江,王胜,刘希,刘亭役,蔡岚,彭颖,刘杰,续延晨,王博,李晓恩,甘春娟,贺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