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80661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24 2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及方法,属于山区防灾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泥石流减灾措施不能有效防止河道破坏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沟底消能单元、乔木护岸防冲单元和乔灌草护岸单元,所述沟底消能单元由设置在河底的规则排列的乔木、灌木和/或草本植物构成;所述乔木护岸防冲单元由沿河底边缘设置的乔木构成;所述乔灌草护岸单元由在两侧河岸边坡均匀排布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沟底消能单元、乔木护岸防冲单元和乔灌草护岸单元,实现了对山区自然灾害山洪泥石流的动能削减,特别是对于巨石等拦挡减灾作用,有效的减小了通过河道的流体的动能,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山区防灾,尤其涉及一种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山区防灾主要遵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疏导山洪、泥石流过境为主的方案采取拦挡、排导、疏通等河道改造工程,常采用排导槽、拦沙坝、谷坊、勒坎、阶梯深潭这种常见的工程效能措施,拦挡泥石中石块,降低其冲击力,从而控制通过保护区河道的山洪泥石流流量、流速,以便其顺利过境而不危及两岸保护区的安全。

2、山洪、泥石流通常沿着山区河道流动,泥石流沿着沟道流动的速度很快,可以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甚至更快。这种流动会导致土地滑坡、山体崩塌和河道淤积且对河岸两边的自然生态或村庄造成严重的破坏。现有减灾措施多以排导、疏通为主,对河道关注较少,导致河道容易被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泥石流减灾措施不能有效防止河道破坏的问题。

2、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包括沟底消能单元、乔木护岸防冲单元和乔灌草护岸单元,所述沟底消能单元由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沟底消能单元、乔木护岸防冲单元和乔灌草护岸单元,所述沟底消能单元由设置在河底的规则排列的乔木(1)、灌木(2)和/或草本植物(3)构成;所述乔木护岸防冲单元由沿河底边缘设置的乔木(1)构成;所述乔灌草护岸单元由在两侧河岸边坡均匀排布的乔木(1)、灌木(2)和草本植物(3)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沟底消能单元,当河底土壤厚度大于等于1m,且河底坡度i≥15°时,在河底设置乔木(1),乔木(1)为落叶松,落叶松的种植间距为2~3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沟底消能单元、乔木护岸防冲单元和乔灌草护岸单元,所述沟底消能单元由设置在河底的规则排列的乔木(1)、灌木(2)和/或草本植物(3)构成;所述乔木护岸防冲单元由沿河底边缘设置的乔木(1)构成;所述乔灌草护岸单元由在两侧河岸边坡均匀排布的乔木(1)、灌木(2)和草本植物(3)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沟底消能单元,当河底土壤厚度大于等于1m,且河底坡度i≥15°时,在河底设置乔木(1),乔木(1)为落叶松,落叶松的种植间距为2~3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河底土壤厚度大于等于1m,且河底坡度i<15°时,在河底设置乔木(1),乔木(1)为栾树或者杨树,栾树或者杨树的种植间距为4m~8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河底土壤厚度小于1m时,在河底设置灌木(2)和或草本植物(3),灌木(2)为榛、花溲疏、栒子中的一种或多种,草本植物(3)为香根草和/或高羊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护岸消能减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乔木护岸防冲单元,当河岸边坡的坡度i≥15°时,乔木(1)为落叶松,落叶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彦郝帅吕立群丁亚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