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80410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24 20:4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涉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结构,且所述外壳体的内底端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弹簧,所述弹簧的自由端连接有环状滑板,且环状滑板的顶部固定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顶部设置有顶板,且顶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外壳体的内底端还固定有环状固定板。本技术通过顶起组件能够使其正上方的安瓿瓶被顶起,此时通孔也正处于该安瓿瓶的正上方,进而使得该安瓿瓶能够被拿取出来,而其余的安瓿瓶则不会被顶起,在具体使用时则能够做到一一拿取,不仅拿取方便,还能够对其余不需拿取的安瓿瓶进行保护,使用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细菌内毒素检测,具体为一种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


技术介绍

1、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是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是否符合规定,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2、实验室一般购买试剂盒用于检测内毒素,其中试剂盒中的标准品、鲎试剂和内毒素检查用水多用安瓿瓶存放。现有的试剂盒仅仅起到存放安瓿瓶的作用,安瓿瓶在试剂盒内的存放不稳定,在移动或运输过程中,由于晃动会造成试剂盒内的安瓿瓶发生滑动进而破碎,安瓿瓶内液体洒落,造成试剂盒内试剂无法继续使用;并且在后续操作实验需要拿取时,无法做到一一拿取,使得每次打开试剂盒时,所有的安瓿瓶皆会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增加了其余不需要拿取的安瓿瓶的损坏风险。因此,亟需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横截面为圆形结构,且所述外壳体(1)的内底端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弹簧(5),所述弹簧(5)的自由端连接有环状滑板(4),且环状滑板(4)的顶部固定有环形板(6),所述环形板(6)的顶部设置有顶板(2),且顶板(2)上开设有通孔(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4)包括固定在环状滑板(4)顶部的齿条(141),还包括固定在外壳体(1)内侧壁上的支板(142),所述支板(14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143),且第一转轴(143)的一端套接固定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横截面为圆形结构,且所述外壳体(1)的内底端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弹簧(5),所述弹簧(5)的自由端连接有环状滑板(4),且环状滑板(4)的顶部固定有环形板(6),所述环形板(6)的顶部设置有顶板(2),且顶板(2)上开设有通孔(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4)包括固定在环状滑板(4)顶部的齿条(141),还包括固定在外壳体(1)内侧壁上的支板(142),所述支板(14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143),且第一转轴(143)的一端套接固定有与齿条(141)啮合的齿轮(144),所述第一转轴(143)的另一端通过单向轴承(148)连接有第一锥形齿(145);所述外壳体(1)的内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46),且第二转轴(146)与第一转盘(8)以及第二转盘(9)的中心处固定,所述第二转轴(146)上套接有与第一锥形齿(145)啮合的第二锥形齿(14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起组件(15)包括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钢崔黎韩峰候海玲武星李旭扬颜皓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