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棋具。
技术介绍
1、现有棋具通常由相互独立的棋盘和棋子组成,使用者在水平放置的棋盘上操纵各个棋子,游戏结束后则将棋子收集在容器中。这种棋具的棋盘和棋子相互独立,既容易造成棋子在棋盘上的意外挪动,长期对弈时由于需要低头俯视棋盘又容易造成颈肩不适,尤其不利于尚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2、us3781014公开了一种棋具,包括可竖立使用的穿孔棋盘和独立棋子,使用时棋子可以放置在棋盘穿孔处设置的分别向棋盘两侧伸出的水平托架上,使用完毕后棋子可以被收集在储存箱中。使用这种棋具时,竖立棋盘两侧的对局者均可以通过相应的棋盘穿孔看到水平托架上放置的棋子,从而能够解决常规棋具需要俯视水平棋盘的问题。但是,这种棋具结构比较复杂、外观非常不简洁且不便使用,另外对弈时独立棋子更容易从棋盘上意外掉落。
3、kr200330389y1、cn102836547a、cn101474478a、cn209790832u、cn2358948y、cn2496513y、cn2040792u、cn2274508y、cn2363755y、cn203043509u等均公开了基本相似的一体化围棋盘,其中的多面棋子可转动或可翻转地定位在棋盘的相应位点,通过翻转棋子的相应面(分别对应于黑子、白子及无子)来实现行棋。这种棋具虽然实现了棋盘与棋子的一体化,但由于需要额外设置翻转机构而造成结构复杂且增加成本。另外,这种翻转行棋方式既操纵不便也不符合传统行棋习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
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包括:
3、棋盘主体,分别限定第一侧和第二相反侧;以及
4、定位在棋盘主体内并沿棋盘主体的厚度方向可线性移位的多个可动部,每个可动部分别限定第一侧和第二相反侧,
5、其中每个可动部相对棋盘主体至少在棋盘位置、第一棋子位置和第二棋子位置之间是可切换的,
6、当可动部处于棋盘位置(初始中间位置)时,可动部的第一侧与棋盘主体的第一侧形成配合以限定相应的第一侧棋盘图案表面,可动部的第二相反侧则与棋盘主体的第二相反侧形成配合以限定相应的第二相反侧棋盘图案表面,
7、当可动部处于第一棋子位置时,可动部的第一侧凹入棋盘主体的第一侧并且可动部的第二相反侧突出棋盘主体的第二相反侧,由此被识别为第一棋子,
8、当可动部处于第二棋子位置时,可动部的第二相反侧凹入棋盘主体的第二相反侧并且可动部的第一侧突出棋盘主体的第一侧,由此被识别为第二棋子。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当可动部均处于棋盘位置时,与棋盘主体共同限定空旷棋盘。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空旷棋盘可以分别形成相互一致的位于棋盘主体第一侧的第一棋盘图案和位于棋盘主体第二相反侧的第二棋盘图案。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第一棋盘图案和第二棋盘图案优选均为平面图案。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每个可动部均为可手动推按部件。当棋盘主体竖立放置时,在棋盘一侧的一方棋手通过手动推按方式将可动部推出棋盘主体的另一侧,在棋盘另一侧的另一方棋手也通过手动推按方式将可动部推回棋盘主体或推出棋盘主体。这种推按操作方式既非常便于行棋,还能够有效防止对手随意悔棋。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可动部相对棋盘主体优选设置成是不可旋转的。这可以避免棋子复位时破坏可动部所形成的棋盘图案。另外,可动部优选被锁于棋盘主体而不会意外脱离棋盘主体。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可动部可以设计为能够被临时卡置在棋盘位置,并在被施加相应外力的情况下自其移位至第一棋子位置和第二棋子位置之一。此外,可动部还可以设计为能够被临时卡置在第一棋子位置和第二棋子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并在被施加相应外力的情况下自其回移至棋盘位置。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的具体实施例,棋盘主体可以设置有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可动部的多个定位通孔,可动部则设计为与定位通孔形状相应的柱状体。这种情况下,在棋盘主体的同一侧,每个可动部的外周壁的可外露部分与每个定位通孔的内周壁的可外露部分可以具有不同颜色或可视图案,以进一步标识第一棋子和第二棋子。
16、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可动部可以由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组成,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均具有棋子端头和自棋子端头延伸的连杆,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棋子端头分别位于相应的定位通孔两端处,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连杆则分别插入定位通孔内。此外,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连杆的末端可以在定位通孔内相互抵接或相互卡接。
17、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棋子端头可以分别为圆柱头,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连杆则可以分别为棱柱体,每个定位通孔则分别由第一外侧圆孔、中间棱形孔以及第二外侧圆孔组成,第一外侧圆孔和第二外侧圆孔用于分别接收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圆柱头,中间棱形孔则用于接收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连杆,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圆柱体均无法进入定位通孔的中间棱形孔。
18、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连杆的末端可以分别设置有径向外凸部,中间棱形孔内可以设置有与径向外凸部相配合的中间径向内凹部以将可动部临时卡置在棋盘位置。此外,中间棱形孔内还可以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连杆的径向外凸部分别相配合的第一外侧径向内凹部和第二外侧径向内凹部以将可动部临时卡置在第一棋子位置或第二棋子位置。第一分体件和第二分体件的连杆的末端设置的径向外凸部优选具有挠性或弹性。
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棋盘主体和可动部优选均为模塑件。另外,也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棋盘主体和可动部的生产。此外,还可以使用木材或石材等合适材料来生产棋盘主体和可动部。
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使用时棋盘主体可以竖立放置以使其第一侧和第二侧限定基本竖直面。为此,还可以为棋盘设置相应的固定底座。
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棋具尤其适合用于围棋或五子连珠游戏,例如作为可竖立使用的规格为9×9、11×11、13×13、15×15、17×17、19×19等的棋盘。这种情况下,当一个棋手在棋盘一侧推按某一可动部时,在棋盘另一侧伸出或在这一侧凹入的可动部变成该棋手所下的第一棋子例如黑子;同样,当另一棋手在棋盘另一侧推按另一可动部时,其则变成第二棋子例如白子。游戏结束后,将所有可动部复位,例如通过将棋盘主体的两侧分别按压在桌面后,即可得到一十分简洁的空旷棋盘。
22、总之,本专利技术的一体化棋具或棋盘具有如下优点:
23、棋盘可竖立使用,从而克服了对弈者需要俯视传统棋盘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包括身体劳累不适,低头遮挡棋盘而不便围观、不便于电视直播等;
24、完整的竖立棋盘可以充分阻断对局双方的视线干扰,使得对局环境更加公平和悠闲;
25、推压或点按的便捷行棋方式堪比网棋的鼠标触点模式,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对手随意悔棋;
26、推压棋子入位时会发出咔哒提示音,高度模仿了传统棋盘落子方式;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棋具,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当可动部均处于棋盘位置时,与棋盘主体共同限定空旷棋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棋具,其中空旷棋盘分别形成相互一致的位于棋盘主体第一侧的第一棋盘图案和位于棋盘主体第二相反侧的第二棋盘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棋具,其中第一棋盘图案和第二棋盘图案均为平面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每个可动部为手推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其中可动部相对棋盘主体设置成是不可旋转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其中可动部设计为能够被临时卡置在棋盘位置,并在被施加相应外力的情况下自其移位至第一棋子位置和第二棋子位置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棋具,其中可动部设计为能够被临时卡置在第一棋子位置和第二棋子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并在被施加相应外力的情况下自其回移至棋盘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其中棋盘主体设置有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可动部的多个定位通孔,可动部则设计为与定位通孔形状相应的柱状体。
10.根据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棋具,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当可动部均处于棋盘位置时,与棋盘主体共同限定空旷棋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棋具,其中空旷棋盘分别形成相互一致的位于棋盘主体第一侧的第一棋盘图案和位于棋盘主体第二相反侧的第二棋盘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棋具,其中第一棋盘图案和第二棋盘图案均为平面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每个可动部为手推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其中可动部相对棋盘主体设置成是不可旋转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棋具,其中可动部设计为能够被临...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