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剂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73631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剂及制备方法,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剂是由混合发酵液和固定化载体为原料制成,混合发酵液包括短小芽孢杆菌CGMCCNo.3384发酵液、威尼斯不动杆菌CGMCC?No.3385发酵液和/或门多萨假单胞菌CGMCCNo.3386发酵液和/或皮氏罗尔斯顿菌CGMCC?No.3387发酵液。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菌剂利用不同菌株对不同种类石油烃降解的协同作用,加快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速率,较彻底降解各类石油烃污染物,且多株菌组成的菌群结构更稳定,更好适应各类石油污染环境。菌剂在污染场地生长迅速,形成竞争优势,并显著增加污染场地烃类降解微生物的数量,从而提高原油的生物降解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及石油产品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
,具体地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对石油及其制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在海上开采、运输、装卸以及利用石油过程中的溢油事故也日渐增多。溢油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由于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潜在毒性和生物累积效应会导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严重下降,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对水产业和旅游业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石油烃中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具 有很大的潜在危害。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溢油污染处理方法,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来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小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是在微生物降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环保技术。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已成为现场去除石油烃类污染物的重要选择途径。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在Exxon Vadez油轮石油泄露的生物修复项目中,短时间内清除了溢油污染,是生物修复成功应用的开端,同时也开创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中的应用先河。在溢油污染生物修复过程中,石油烃降解菌既是石油降解的执行者,又是其中的核心动力。尽管土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潜力巨大,但驯化时间长、生长速度慢、代谢活性低。生物强化即在污染场地投加高效的污染物降解菌剂,以显著提高污染场地的污染物降解菌种群和数量,从而提高污染物降解效率,已成为生物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这些接种的微生物被称为先锋微生物,可以从土著微生物中富集,也可以从其它区域获得,或者使用基因工程菌。石油中含有各种烷烃、芳烃以及多环芳烃等多种复杂成分。研究表明,不同种属的石油烃降解菌对原油中不同组分的适应及利用能力不同,一种微生物只能利用一种或几种石油烃类,因此单一微生物不可能完全完成石油的降解过程,必须通过多种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共同作用才可能实现石油污染物的完全降解。构建高效的混合石油烃降解菌群,降低混合菌群中各菌株之间拮抗作用,增强菌株间协同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每株菌的功能,是提高溢油污染生物强化效率的关键。鉴于石油烃污染物结构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选择多种微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系统,让其中各细菌发挥其最佳生理功能,并利用其协同作用来高效率地降解污染物,符合实践的需要。李培军等人在2002年公开了一种采用多种真菌制备成的降解石油的菌剂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其中,混合菌是将筛选到的各单一真菌分别培养后等比例混合得到的(公开号CN 1382758A);王加宁等公开了一种降解石油污染物及石油产品的固体微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 101050435A),可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及石油产品泄漏等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的生物修复技术中,其中,微生物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多食鞘氨醇杆菌混合发酵制成。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结果看,虽然对于混合菌培养在生物降解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的肯定,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实际,但混合菌培养协同作用的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剂。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剂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由下述菌组成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保臧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No. 3384 ;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 3385和/或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mendocina),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No. 3386和/或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臧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减号为CGMCC No. 3387。一种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剂,按I. OL 3. OL Ikg的比例由混合发酵液和固定化载体为原料制成,所述混合发酵液包括短小芽孢杆菌CGMCC No. 3384发酵液、威尼斯不动杆菌CGMCC No. 3385发酵液和/或门多萨假单胞菌CGMCC No. 3386发酵液和/或皮氏罗尔斯顿菌CGMCC No. 3387发酵液。所述短小芽孢杆菌CGMCC No. 3384发酵液的菌浓度为I X IO6个/ml I X IO10个/ml、所述威尼斯不动杆菌CGMCC No. 3385发酵液的菌浓度为I X IO6个/ml I X IO10个/ml、所述门多萨假单胞菌CGMCC No. 3386发酵液的菌浓度为I X IO6个/ml I X IOltl个/ml、所述皮氏罗尔斯顿菌CGMCC No. 3387发酵液的菌浓度为I X IO6个/ml I X IOltl个/ml,所述短小芽孢杆菌CGMCC No. 3384发酵液、威尼斯不动杆菌CGMCC No. 3385发酵液、门多萨假单胞菌CGMCC No. 3386发酵液和皮氏罗尔斯顿菌CGMCC No. 3387发酵液的体积比为I 10 I 10 O 4 O 4。所述短小芽孢杆菌CGMCC No. 3384发酵液、威尼斯不动杆菌CGMCC No. 3385发酵液、门多萨假单胞菌CGMCC No. 3386发酵液和皮氏罗尔斯顿菌CGMCC No. 3387发酵液的体积比为5 8 2 8 0.5 3 O. 5 3。所述固定化载体为硅藻土、高岭土、草炭和甲壳质至少一种。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将短小芽孢杆菌CGMCC No. 3384、威尼斯不动杆菌CGMCC No. 3385和/或门多萨假单胞菌CGMCC No. 3386和/或皮氏罗尔斯顿菌CGMCC No. 3387分别经斜面培养、摇瓶种子培养和发酵罐培养获得发酵液;(2)将菌浓度为I X IO6个/ml I X IO10个/ml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 No. 3384发酵液、菌浓度为I X IO6个/ml I X IO10个/ml的威尼斯不动杆菌CGMCC No. 3385发酵液和/或菌浓度为I X IO6个/ml I X IO10个/ml的门多萨假单胞菌CGMCC No. 3386发酵液和/或菌浓度为I X IO6个/ml I X IO10个/ml的皮氏罗尔斯顿菌CGMCC No. 3387发酵液按体积比为I 10 : I 10 : O 4 : O 4混合均勻成混合发酵液;(3)按I. OL 3. OL : I千克的比例将所述混合发酵液和固定化载体混合均匀,冷冻干燥,即获得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剂。所述步骤⑵所述短小芽孢杆菌CGMCC No. 3384发酵液、威尼斯不动杆菌CGMCCNo. 3385发酵液、门多萨假单胞菌CGMCC No. 3386发酵液、皮氏罗尔斯顿菌CGMCCNo. 3387发酵液的体积比为5 8 2 8 O. 5 3 O. 5 3。所述固定化载体为硅藻土、高岭土、草炭和甲壳质至少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用菌,其特征是由下述菌组成: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No.3384;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3385和/或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mendocina),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No.3386和/或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338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生凤陈宇杨仕美梁生康吴亮何云馨孙会霞李辉高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