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刚度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7076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3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振动控制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可变刚度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包括负刚度单元和黏弹性阻尼单元,其中:负刚度单元包括本体框架、两个气缸、中央连接块以及两组滑动组件,本体框架包括第一连接端板以及两侧板,每个气缸的一端与一侧板铰接;中央连接块包括两个耳板,每个气缸通过一耳板与一滑动组件连接;黏弹性阻尼单元包括油阻尼器、双作用气缸以及第二连接端板,油阻尼器一端与第一连接端板铰接,油阻尼器的另一端与中央连接块的一端铰接,双作用气缸的一端与中央连接块连接,双作用气缸的另一端通过活塞与第二连接端板连接。本申请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难以兼顾体积和力学性能需求以及使用性需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振动控制相关,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变刚度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


技术介绍

1、为减少或消除由于各种原因(如风荷载、地震荷载、列车荷载等)引起的结构振动,振动控制技术已被应用于各大工程领域。然而,面对频域成分复杂的振源,如何有效减小振动响应一直是振动控制领域关键问题之一。

2、为较好地控制复杂成分的振源输入引起的振动,减振系统应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控制特性。其中,相较于传统减振系统而言,具有率无关特性(即出力与频率无关)的减振系统可在低频激励下提供更大控制力而进一步控制位移,在高频激励下控制力更小而避免增大被控系统加速度响应。因此,实现一种率无关控制特性被动减振系统,能够有效提升频域成分复杂的激励下的振动控制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刚度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难以兼顾体积和力学性能需求以及使用性需求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变刚度的率无关负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刚度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刚度单元和黏弹性阻尼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4)和滑轨(5),所述滑轨(5)与所述侧板(2)固定连接,所述滑块(4)与所述中央连接块(10)的耳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气单元,所述供气单元包括两高压气罐,分别为第一高压气罐(8)和第二高压气罐(9),每一高压气罐均包括两个气体管路,其中一管路与一气缸连接,另一管路与一双作用气缸(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刚度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刚度单元和黏弹性阻尼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4)和滑轨(5),所述滑轨(5)与所述侧板(2)固定连接,所述滑块(4)与所述中央连接块(10)的耳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气单元,所述供气单元包括两高压气罐,分别为第一高压气罐(8)和第二高压气罐(9),每一高压气罐均包括两个气体管路,其中一管路与一气缸连接,另一管路与一双作用气缸(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作用气缸(11)内活塞两侧的腔室分别与一高压气罐的管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两高压气罐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板(1)上,且沿所述油阻尼器(7)的轴线呈中心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率无关负刚度黏弹性阻尼被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平衡状态时,两个气缸与所述侧板(2)垂直,且均有预压力。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浩唐子桉朱宏平翁顺肖宏笛孟硕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