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培育池,尤其涉及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
技术介绍
1、丝尾鱯是一种鲇形目鲿科鳠属鱼类,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境内澜沧及湄公河流域,其以小鱼、小虾等小型水生物为食物。
2、现如今的丝尾鱯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为了保护野生丝尾鱯,因此对其进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对其长时间培养,培育池内的水面上会不断地长满水藻及漂浮杂物,使培育池内的微生物无法照射太阳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池内的氧气量降低,大大降低了丝尾鱯苗种的生存率,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如今的丝尾鱯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为了保护野外丝尾鱯,因此对其进行丝尾鱯苗种培育,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对其长时间培养,培育池内的水面上会不断地长满水藻,使培育池内的微生物无法照射太阳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池内的氧气量降低,大大降低了丝尾鱯苗种的生存率,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包括培育池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包括培育池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主体(1)顶面的两侧上设置有外壳(2),所述外壳(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行程槽(3),所述培育池主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行程槽(4),所述外壳(2)的内壁上设置有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的内壁上设置有除藻组件(6)、曝氧组件(7)与清洁组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第一传动杆(510)、第三皮带轮(54)、支撑板(56)与电机(51),所述电机(51)固定安装在外壳(2)的外壁上,所述支撑板(56)固定安装在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包括培育池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主体(1)顶面的两侧上设置有外壳(2),所述外壳(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行程槽(3),所述培育池主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行程槽(4),所述外壳(2)的内壁上设置有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的内壁上设置有除藻组件(6)、曝氧组件(7)与清洁组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第一传动杆(510)、第三皮带轮(54)、支撑板(56)与电机(51),所述电机(51)固定安装在外壳(2)的外壁上,所述支撑板(56)固定安装在培育池主体(1)两侧的顶面上,所述支撑板(56)的顶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安装架(59),所述第一安装架(59)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一往复丝杠(57)与第二往复丝杠(5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51)的输出轴一端贯穿于外壳(2)外壁设置的通孔,所述电机(51)的输出轴一端与第一往复丝杠(57)的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往复丝杠(5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皮带轮(52),所述第二往复丝杠(58)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皮带轮(53),所述第三皮带轮(54)转动安装在外壳(2)内壁上,所述第一皮带轮(52)、第二皮带轮(53)与第三皮带轮(54)的外部设置有皮带(5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往复丝杠(57)与第二往复丝杠(58)的底端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轮(512),所述第一传动杆(510)转动安装在培育池主体(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传动杆(510)两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锥齿轮(511),所述第一传动杆(510)顶端上的第一锥齿轮(511)与第二锥齿轮(512)之间啮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藻组件(6)包括衔接板(61),所述衔接板(6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除藻板(62),所述衔接板(61)的两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杆(6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丝尾鱯苗种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6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内螺纹环(64),所述第一往复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港,李伟,朱新平,刘毅辉,陈辰,张新铖,刘晓莉,洪孝友,纪利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