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主梁、光伏支架组件及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1、光伏跟踪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调整以优化太阳能电池板对太阳光接收的设备,这种系统通过使用电机、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实时跟踪太阳的位置和角度,确保光伏板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
2、目前行业内光伏跟踪系统的痛点主要集中在大风工况下光伏系统的不稳定性,在大风工况下由于光伏组件的面积较大,光伏组件需要承受较大的风载荷,该风载荷传递至光伏支架时对光伏支架产生较大的作用力,对结构稳定性产生了较大考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方案是采用将光伏组件放平或低倾角的形式来减少光伏组件承受的风力,利用驱动机构的自锁功能对光伏主梁进行锁止,但是这种工况时因为共振对光伏组件的破坏较大,同时导致驱动立柱顶部结构受力集中,容易造成结构破坏。
3、因此,亟需专利技术一种光伏主梁、光伏支架组件及光伏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对于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光伏主梁、光伏支架组件及光伏系统,通过在主梁本体与非驱动立柱连接处安装限位连接件,配合轴承座上的挡板、限位挡边结构,在主梁转动时,固定在主梁本体外壁的限位连接件距离主梁本体中心较远一侧以较大半径进行转动,配合安装在轴承座上的挡板与限位挡边,实现对光伏主梁转动角度的限位,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2、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主要由光伏主梁、光伏轴承、轴承座构成;
>4、光伏主梁,光伏主梁包括主梁本体和设于主梁本体的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沿主梁本体轴向延伸且沿主梁本体的径向方向外凸于主梁本体;
5、光伏轴承,光伏轴承形成为环状结构,光伏轴承上设有与第一限位部配合的限位槽,光伏主梁穿设于光伏轴承的内安装孔且第一限位部穿设于限位槽;
6、轴承座,在轴承座上设有沿其轴向方向贯通的轴承安装孔且光伏轴承可转动地设于轴承安装孔,轴承座上邻近轴承安装孔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被构造成在光伏轴承转动时,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配合限制光伏轴承在预设角度内转动。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将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主梁本体为分体结构,第一限位部形成为连接于主梁本体外周壁的限位连接件。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限位连接件设有适于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抵接的贴合面,所述限位连接件沿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轴向延伸且在径向方向凸出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限位连接件远离所述主梁本体的远端与主梁本体中心之间的间距大于主梁本体的外周壁任意一点与主梁本体中心之间的间距。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主梁本体设置为圆管、矩形管或多边形管结构,限位连接件设置为三棱柱结构或长方体结构。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限位槽形成于所述内安装孔,内安装孔和限位槽整体形成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轮廓相匹配。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光伏轴承包括第一轴承件和第二轴承件,第一轴承件、所述第二轴承件均为半轴承结构,第一轴承件和所述第二轴承件的连接处设有耦合件且二者组合形成光伏轴承。
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主梁限位部和第二主梁限位部,第一主梁限位部和第二主梁限位部对称形成于主梁本体,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子限位槽和第二子限位槽,所述第一主梁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梁限位部一一对应的穿设于所述第一子限位槽和所述第二子限位槽。
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二限位部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轴承座限位部和第二轴承座限位部,第一轴承座限位部在所述光伏轴承转动至第一预设角时与所述第一主梁限位部配合限位,第二轴承座限位部在所述光伏轴承转动至第二预设角时与第二主梁限位部配合限位。
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二限位部沿所述轴承安装孔的边缘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挡板,挡板的边沿形成为与第一限位部的接触面相匹配的限位挡边。
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轴承限位部包括两个,在光伏轴承转动至第一预设角时,两个所述第一轴承限位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梁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梁限位部一一抵接;
17、第二轴承限位部包括两个,在光伏轴承转动至第二预设角时,两个第二轴承限位部分别与第一主梁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梁限位部一一抵接。
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轴承座包括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沿光伏主梁的轴向间隔布置,光伏轴承在轴向方向夹设在第一半座和所述第二半座之间。
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轴承座包括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第一半座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与所述第二半座的一端,当光伏轴承设于第一半座和所述第二半座时,第一半座的另一端与第二半座的另一端锁紧相连。
20、一种用于光伏支架组件的光伏主梁,光伏主梁穿设于光伏支架组件的轴承座,轴承座设有第二限位部,包括:
21、主梁本体;
22、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沿主梁本体轴向延伸且沿主梁本体的径向方向外凸于主梁本体;
23、其中,第一限位部的至少部分沿轴向方向伸出轴承座以与第二限位部配合。
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限位部与主梁本体为分体结构,第一限位部形成为连接于主梁本体外周壁的限位连接件。
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限位连接件设有适于与主梁本体的外周壁抵接的贴合面,限位连接件沿主梁本体的外周壁轴向延伸且在径向方向凸出于主梁本体的外周壁。
26、一种用于光伏支架组件的光伏轴承,所述光伏支架组件具有光伏主梁,所述光伏主梁设有第一限位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27、所述光伏轴承形成环状结构,所述光伏轴承的外轮廓形成为圆形且所述光伏轴承的内轮廓限定出适于所述光伏主梁穿设的内安装孔,所述内安装孔设有适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穿设的限位槽,其中,所述限位槽的槽壁在径向方向上距离所述光伏轴承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所述内安装孔的孔壁在径向方向上距离所述光伏轴承中心的距离。
2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伏轴承包括第一轴承件和第二轴承件,所述第一轴承件、所述第二轴承件均为半轴承结构,所述第一轴承件和所述第二轴承件的连接处设有耦合件且二者组合形成所述光伏轴承。
29、一种光伏系统,包括上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还包括驱动立柱、非驱动立柱、光伏组件,驱动立柱顶部固定安装有驱动机构,轴承座固定连接在非驱动立柱顶部,光伏组件固定安装在光伏主梁顶部。
30、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31、1、通过在非驱动立柱顶部的主梁本体部分安装限位连接件,配合轴承座上的挡板、限位挡边结构,在光伏主梁转动时配合安装在轴承座上的挡板与限位挡边,实现对光伏主梁转动角度的限位,通过驱动立柱上的驱动机构的自锁功能配合多根非驱动立柱上安装的具有极限角度限位阻挡功能的轴承座,多个轴承座上的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主梁本体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为连接于所述主梁本体外周壁的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限位连接件沿所述主梁本体轴向延伸且沿所述主梁本体的径向方向外凸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伏主梁的横截面上,所述限位连接件远离所述主梁本体的远端与所述主梁本体中心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任意一点与所述主梁本体中心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本体形成为圆管、矩形管或多边形管结构,所述限位连接件形成为三棱柱结构或长方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连接件包括第一主梁限位部和第二主梁限位部,所述第一主梁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梁限位部对称设于所述主梁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形成于所述内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子限位槽和第二子限位槽,所述第一主梁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梁限位部一一对应的穿设于所述第一子限位槽和所述第二子限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轴承形成为一体环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轴承包括第一轴承件和第二轴承件,所述第一轴承件、所述第二轴承件均为半轴承结构,所述第一轴承件和所述第二轴承件的连接处设有耦合件且二者组合形成所述光伏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沿所述轴承安装孔的周向边缘布置的第一轴承座限位部和第二轴承座限位部,所述第一轴承座限位部在所述光伏轴承转动至第一预设角时与所述限位连接件配合限位,所述第二轴承座限位部在所述光伏轴承转动至第二预设角时与所述限位连接件配合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座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轴承座限位部分别沿所述轴承安装孔的边缘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挡板,所述挡板的边沿形成为与所述限位连接件的接触面相匹配的限位挡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连接件包括第一主梁限位部和第二主梁限位部,所述第一主梁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梁限位部对称形成于所述主梁本体,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包括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所述第一半座和所述第二半座沿所述光伏主梁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光伏轴承在轴向方向夹设在所述第一半座和所述第二半座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包括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所述第一半座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与所述第二半座的一端,当所述光伏轴承设于所述第一半座和所述第二半座时,所述第一半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座的另一端锁紧相连。
15.一种用于光伏支架组件的光伏主梁,所述光伏主梁穿设于所述光伏支架组件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设有第二限位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光伏支架组件的光伏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主梁本体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为连接于所述主梁本体外周壁的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主梁本体轴向延伸且沿所述主梁本体的径向方向外凸于所述主梁本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光伏支架组件的光伏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连接件设有适于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抵接的贴合面,所述限位连接件沿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轴向延伸且在径向方向凸出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
18.一种用于光伏支架组件的光伏轴承,所述光伏支架组件具有光伏主梁,所述光伏主梁设有限位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光伏支架组件的光伏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轴承包括第一轴承件和第二轴承件,所述第一轴承件、所述第二轴承件均为半轴承结构,所述第一轴承件和所述第二轴承件的连接处设有耦合件且二者组合形成所述光伏轴承。
20.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还包括驱动立柱、非驱动立柱、光伏组件,所述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主梁本体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为连接于所述主梁本体外周壁的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限位连接件沿所述主梁本体轴向延伸且沿所述主梁本体的径向方向外凸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伏主梁的横截面上,所述限位连接件远离所述主梁本体的远端与所述主梁本体中心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主梁本体的外周壁任意一点与所述主梁本体中心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本体形成为圆管、矩形管或多边形管结构,所述限位连接件形成为三棱柱结构或长方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连接件包括第一主梁限位部和第二主梁限位部,所述第一主梁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梁限位部对称设于所述主梁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形成于所述内安装孔,所述内安装孔和所述限位槽的整体形状与所述光伏主梁的外轮廓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子限位槽和第二子限位槽,所述第一主梁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梁限位部一一对应的穿设于所述第一子限位槽和所述第二子限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轴承形成为一体环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轴承包括第一轴承件和第二轴承件,所述第一轴承件、所述第二轴承件均为半轴承结构,所述第一轴承件和所述第二轴承件的连接处设有耦合件且二者组合形成所述光伏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沿所述轴承安装孔的周向边缘布置的第一轴承座限位部和第二轴承座限位部,所述第一轴承座限位部在所述光伏轴承转动至第一预设角时与所述限位连接件配合限位,所述第二轴承座限位部在所述光伏轴承转动至第二预设角时与所述限位连接件配合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伏系统的光伏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座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轴承座限位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小杰,万龙波,马骏,李凤男,朱航,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恒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