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信号控制技术邻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解决交通拥堵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主动方法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发展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为主,而被动方法则是采用单双限号、鼓励绿色出行等。目前看来,发展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是操作性最佳,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小的方式。
2、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4913685a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路口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方法,包括三个步骤:定义基于深度强化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控制器,定义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和回报函数;使用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依据训练好的算法控制器进行路口交通信号控制。现有技术通过将车道划分为多个元胞,每元胞可容纳多辆车辆,通过车辆饱和率来表达状态信息,将元胞内车辆的速度比作为饱和率的信息补充,并将车道内车辆的速度、延迟时间及最靠近停车线的若干道段内车辆的数量变化综合作为回报值。
3、但是,在现有技术对交通信号进行控制时,需要知道交叉口的周期时长、所选车道的绿信比、饱和度、通行能力,还需要一个回报值,在满足这些参数的情况下才能计算相应的数值;另一方面,这种实现方式忽略了整体的控制延误,导致每个路口总体控制延误等待时间增加,且计算方式复杂;应该基于信控日计划、信控实际方案、车辆通过停止线时间的数据计算路口实施全息自适应信号控制后路口总控制延误的变化,从而完成对信控效果的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每个相位的平均延误时间的波动幅度较大的问题,实现了控制延误时间计算的准确性。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包括:
3、步骤101,获取信号配时日计划、实时信号配时方案、车辆通过停止线的时间,作为目标数据;
4、步骤102,将车辆移动分为四个相位,根据目标数据,确定每个相位在车辆通过时对应的交通状态;
5、步骤103,根据当前相位对应的交通状态,确定当前交通状态对应的控制延误时间;
6、步骤104,根据每个相位的控制延误时间,确定当前路口在统计时间内的控制延误变化量。
7、所述的控制延误时间的调整方式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8、步骤201,确定相位变化的周期时间,所述相位变化周期时间是根据四个相位按照预设顺序执行完的总体时间;
9、步骤202,获取每个相位对应的绿灯时间,并获取当前相位的绿灯时间与预设时间的差值,作为第一误差;
10、步骤203,将相位变化的周期时间的第一误差进行计算,确定每个第一误差造成的控制延误时长;
11、步骤s204,根据获取的控制延误时长,获取当前相位变化的周期时间内的控制延误变化量。
12、所述每个统计时段内一个路口的控制延误变化量:
13、
14、其中,c为统计时段内的周期数;i为每个周期的相位数;i为当前计算的相位;ti+为当前周期i相位延长的时间,ti+≥0;t'is为下个周期i相位的开始时间;tie为当前周期i相位的结束时间;为当前周期i相位结束到下个周期i相位开始通过的车辆数;vi+为i相位延长后通过的车辆数;ti-为当前周期i相位缩短的时间;a,b,c为变化系数,当ti+>0时,a=1,b=1,c=0;当ti->0时,a=0,b=0,c=1。
15、当相位i的绿灯延长时,a=1,b=1,c=0,当相位i的绿灯减少时,a=0,b=0,c=1。
16、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7、通过获取信号配时日计划、实时信号配时方案、车辆通过停止线的时间等数据,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每个相位在统计时间内的控制延误变化量;这为交通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帮助更好地理解和优化路口的交通状况。
18、根据实际的交通流量来动态调整每个相位的实际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从而实现交通信号的优化配时;这有助于减少车辆在路口的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19、通过确定相位变化的周期时间、绿灯时间以及第一误差等方式,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每个相位对应的控制延误时间;这有助于交通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每个相位对整体交通状况的影响,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01,获取信号配时日计划、实时信号配时方案、车辆通过停止线的时间,作为目标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延误时间的调整方式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配时日计划通过获取当天的相位计划,并根据得到的相位计划得到每个相位的预设标准时间和四个相位的周期时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信号配时方案,用于根据实际交通流量得到每个相位的实际开始时间和实际结束时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通过停止线的时间设定为,设定路口两侧停车线5米内为停车等待区域,将车辆通过停车线时间根据车辆通过停车等待区域的所需时间设置,并按照实时速度在运行轨迹图像上进行打点记录。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产生第一误差时,当前相位的下一个相位的控制延误时长为下一个相位的通过车辆数与下一个相位两次相邻时间内实际开始时间与实际结束时间差值的乘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统计时段内一个路口的控制延误变化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相位i的绿灯延长时,a=1,b=1,c=0,当相位i的绿灯减少时,a=0,b=0,c=1。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路口的控制延误时长进行控制时,通过电子摄像头,确定不同转向车辆的过车数据,并检测所有过车数据中车辆类型、车牌号、路口编号、检测时间、车速时间,并根据车辆类型对不同路口通过车辆进行分类,将获取的路口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处理,确定每个相位中车辆轨迹出现最频繁的时间段,确定每个相位车辆在最频繁时间段的交通情况,计算路口的控制延误变化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01,获取信号配时日计划、实时信号配时方案、车辆通过停止线的时间,作为目标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延误时间的调整方式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配时日计划通过获取当天的相位计划,并根据得到的相位计划得到每个相位的预设标准时间和四个相位的周期时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信号配时方案,用于根据实际交通流量得到每个相位的实际开始时间和实际结束时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通过停止线的时间设定为,设定路口两侧停车线5米内为停车等待区域,将车辆通过停车线时间根据车辆通过停车等待区域的所需时间设置,并按照实时速度在运行轨迹图像上进行打点记录。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息自适应优化后路口控制延误变化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202中,获取每个相位的延长时间和实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昊,王永飞,
申请(专利权)人:智慧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