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7521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27
本技术公开了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包括送料辊,托住板材的下表面并进行水平传送,板材的上方铺有膜材;前部外切辊组合,包括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第一下压辊与膜材上表面接触,第一上托辊与板材的下表面接触;后部外切辊组合,包括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板材、膜材依次经过送料辊、前部外切辊组合、后部外切辊组合;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表面套有一层缓冲套,前部外切辊组合的表面硬度小于缓冲套;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表面各自轴线之间的距离与一个缓冲套径向厚度的和等于第二下压辊与第二上托辊各自半径的和。采用此技术通过两级渐近式贴附与按压,膜材能平整贴合到板材上,品质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涂布设备领域,具体涉及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


技术介绍

1、自动化涂布领域其中一个工艺步骤是将高分子薄膜与平板进行压覆与贴合。现有设备也是借助上下几乎外切的辊筒来实现压紧与传送。

2、整体现有设备也基本能达到压平效果,但长久使用下也有问题,因为其动作想多较“硬”,一旦调试不佳,或者一旦替换了不一样的膜材、板材,其压贴效果就不能保证。有时会出现鼓泡,有时会出现膜材的拉拽与划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通过两级渐近式贴附与按压,膜材能平整贴合到板材上,品质较好。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包括:送料辊,托住板材的下表面并进行水平传送,板材的上方铺有膜材;前部外切辊组合,包括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第一下压辊与膜材上表面接触,第一上托辊与板材的下表面接触;后部外切辊组合,包括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第二下压辊与膜材上表面接触,第二上托辊与板材的下表面接触;板材、膜材依次经过送料辊、前部外切辊组合、后部外切辊组合;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表面套有一层缓冲套,前部外切辊组合的表面硬度小于缓冲套;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表面各自轴线之间的距离与一个缓冲套径向厚度的和等于第二下压辊与第二上托辊各自半径的和。

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的特点在于设了前后两组相切辊,先用较软的相切辊来夹持并传送板材与膜材,让膜材先轻轻贴附到板材上,接着再利用相对硬一些但其实也较软的后一组相切辊来按压膜材与板材,提供更强的按压力。通过两级贴附与按压,膜材能平整得贴合到板材上,品质较好。

5、为了保证膜材与板材之间的挤压力与挤压面积,后部外切辊组合中相切的两个缓冲套最终被挤压为只有一个原始缓冲套的厚度。这种挤压形式带来的弹性按压程度适中,也可控,所以能带来较好、较可控的压平效果。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下压辊位于第一上托辊的正上方,第二下压辊位于第二上托辊的正上方;送料辊、第一上托辊、第二上托辊各自顶部处在同一水平高度。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持板材、膜材都是基本呈水平方向被挤压传送的。

8、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送料辊由第一内辊体、第一包套构成;第二下压辊的缓冲套为第二包套,第二包套内壁固定有第二内辊体;第二上托辊的缓冲套为第三包套,第二包套内壁固定有第三内辊体。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三个辊筒是包套的形式,即内硬外软的复合辊筒,这使得包套的弹性溃缩是有极限位置的。

10、作为本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第一包套、第二包套、第三包套均为泡棉材质,第一内辊体、第二内辊体、第三内辊体为金属辊体。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之下,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整体更软,弹性溃缩区间也更大,所以对膜材的保护效果较好。

12、作为本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送料辊、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为主动辊,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为从动辊。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主动传送,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为从动辊,使得这区间的膜材有一定的拉拽绷直效果,有利于膜材它的平面贴附。

14、作为本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三包套的硬度大于第二包套的硬度。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为了抵消一部分板材、膜材自重的影响,所以第三包套相对硬一些,这样它的弹性溃缩距离就不至于一直很大。

16、作为本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送料辊、第一上托辊、第二上托辊之间均设有承托辊,承托辊为从动辊,承托辊的直径小于送料辊、第一上托辊、第二上托辊各自直径。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承托辊能托住尺寸相对小的板材,而膜材是不定长的卷材。

18、作为本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下压辊与第一上托辊相互挤压,第一下压辊与第一上托辊的挤压交界处构成动态的水平接触面,水平接触面与板材、膜材构成面接触。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两个硬质辊筒的相切只能带来线接触,水平接触面是面接触,所以弹性按压效果更好。

20、作为本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承托辊的顶部低于未受压状态时第一上托辊的顶部高度,承托辊的顶部高于被第一下压辊挤压状态下第一上托辊的顶部高度。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承托辊只是起到辅助,与板材的接触不至于过多过少。

22、作为本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下压辊、第二下压辊各自的转轴端头均装配有竖向气缸。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带来的调试空间,可以根据需要来实际调节压辊的高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压辊位于第一上托辊的正上方,所述第二下压辊位于第二上托辊的正上方;所述送料辊、第一上托辊、第二上托辊各自顶部处在同一水平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辊由第一内辊体、第一包套构成;第二下压辊的缓冲套为第二包套,所述第二包套内壁固定有第二内辊体;所述第二上托辊的缓冲套为第三包套,所述第二包套内壁固定有第三内辊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第一包套、第二包套、第三包套均为泡棉材质,所述第一内辊体、第二内辊体、第三内辊体为金属辊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辊、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为主动辊,所述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为从动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包套的硬度大于第二包套的硬度。

<p>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辊、第一上托辊、第二上托辊之间均设有承托辊,所述承托辊为从动辊,所述承托辊的直径小于送料辊、第一上托辊、第二上托辊各自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压辊与第一上托辊相互挤压,所述第一下压辊与第一上托辊的挤压交界处构成动态的水平接触面,所述水平接触面与板材、膜材构成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辊的顶部低于未受压状态时第一上托辊的顶部高度,所述承托辊的顶部高于被第一下压辊挤压状态下第一上托辊的顶部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压辊、第二下压辊各自的转轴端头均装配有竖向气缸。

...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压辊位于第一上托辊的正上方,所述第二下压辊位于第二上托辊的正上方;所述送料辊、第一上托辊、第二上托辊各自顶部处在同一水平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辊由第一内辊体、第一包套构成;第二下压辊的缓冲套为第二包套,所述第二包套内壁固定有第二内辊体;所述第二上托辊的缓冲套为第三包套,所述第二包套内壁固定有第三内辊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第一包套、第二包套、第三包套均为泡棉材质,所述第一内辊体、第二内辊体、第三内辊体为金属辊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压平机的多重辊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辊、第二下压辊、第二上托辊为主动辊,所述第一下压辊、第一上托辊为从动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治国罗国兴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精信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