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吸热器,特别涉及一种双面吸热的移动床固体颗粒吸热器系统。
技术介绍
1、
2、将天然沙粒、陶瓷等固体颗粒作为传热流体和储热介质能够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集热和储热系统的运行温度超过800℃,能够实现超超临界蒸汽动力循环或超临界二氧化碳/空气布雷顿循环等先进热力循环,有望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年均发电效率,进而降低发电成本。近年来,国内外均开展了太阳能固体颗粒吸热器的研发,主要的固体颗粒吸热器类型有自由下落式、阻碍下落式、移动床式、流化床式、旋转窑式和斜面流式等。
3、中国专利cn109668341a公布了一种固体颗粒在由石英玻璃管与填充于石英玻璃管内的内保温层组成的半环形间歇内堆积下落的移动床式太阳能颗粒吸热器,固体颗粒能够在较薄的颗粒流道内实现密集下落的流动形态,但在长石英玻璃管内填充内保温层的操作难度较大,且不易维持均匀的颗粒层厚度。文献《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investigation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面吸热的移动床固体颗粒吸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吸热的移动床固体颗粒吸热器系统包括圆形立柱(1)、颗粒分配器(2)、吸热体(3)、渐缩段(4)、导流段(5)、锥形漏斗(6)、隔板A(7)、隔板B(8)、保温结构A(9)、固体颗粒(10)、保温结构B(11)、低温颗粒储罐(12)、阀门A(13)、阀门B(14)、高温颗粒储罐(15)、阀门C(16)、阀门D(17)、颗粒输送管道A(18)、颗粒换热器(19)、颗粒输送管道B(20)、提升机A(21)、提升机B(22)、颗粒输送管道C(23)、颗粒输送管道D(24)和基座(25);所述保温结构A(9)包覆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吸热的移动床固体颗粒吸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吸热的移动床固体颗粒吸热器系统包括圆形立柱(1)、颗粒分配器(2)、吸热体(3)、渐缩段(4)、导流段(5)、锥形漏斗(6)、隔板a(7)、隔板b(8)、保温结构a(9)、固体颗粒(10)、保温结构b(11)、低温颗粒储罐(12)、阀门a(13)、阀门b(14)、高温颗粒储罐(15)、阀门c(16)、阀门d(17)、颗粒输送管道a(18)、颗粒换热器(19)、颗粒输送管道b(20)、提升机a(21)、提升机b(22)、颗粒输送管道c(23)、颗粒输送管道d(24)和基座(25);所述保温结构a(9)包覆所述圆形立柱(1),且位于所述圆形立柱(1)和所述吸热体(3)之间;所述隔板a(7)和所述隔板b(8)固定在所述圆形立柱(1)上,所述隔板a(7)位于所述隔板b(8)的正上方,所述隔板a(7)和所述隔板b(8)起支撑并固定所述吸热体(3)的作用;所述颗粒分配器(2)的底部与所述隔板a(7)一体焊接;所述隔板b(8)的底部周向上焊接多组所述渐缩段(4),每组所述渐缩段(4)的底部与每组所述导流段(5)的顶部焊接,周向分布的每组所述导流段(5)的底部沿中心对称地焊接于所述锥形漏斗(6)的顶部,所述锥形漏斗(6)的中心线与所述圆形立柱(1)的中心线重合;所述阀门b(14)位于所述锥形漏斗(6)的下方,并位于所述高温颗粒储罐(15)的上方;所述高温颗粒储罐(15)的下方并排设置所述阀门c(16)和所述阀门d(17),所述颗粒输送管道a(18)的入口位于所述阀门c(16)的下方,所述颗粒换热器(19)位于所述阀门d(17)的下方,所述颗粒输送管道b(20)的入口位于所述颗粒换热器(19)的下方;所述颗粒输送管道b(20)的出口与所述提升机b(22)的底部连接,所述提升机b(22)的顶部与所述颗粒输送管道c(23)的入口连接;所述提升机a(21)的底部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颗粒输送管道a(18)的出口和所述颗粒输送管道c(23)的出口连接,所述提升机a(21)的顶部与所述颗粒输送管道d(24)的入口连接;所述颗粒输送管道d(24)的出口与所述低温颗粒储罐(12)的入口连接,所述低温颗粒储罐(12)的出口设置有所述阀门a(13);所述颗粒分配器(2)位于所述阀门a(13)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辅亮,白凤武,王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