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以及排水结构技术_技高网

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以及排水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4265757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包括:在涵洞上开设连接孔洞;将路基两侧排水沟引至所述连接孔洞,使得路基两侧排水沟与所述连接孔洞连通,从而实现将路面的积水直接引流至所述涵洞。通过在涵洞侧墙或顶板设置一定规格的孔洞结构,孔洞如在涵洞顶部需设置竖向集水井结构,集水井直接与路基排水沟相连接,集水井设置缓冲结构,缓冲结构根据其上填土荷载进行加强钢筋设计,保证其结构稳定安全,解决路基两侧排水沟排水通过路基横向排水管及边坡急流槽引流措施再汇入涵洞长路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以及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大,铁路网、公路网建设需不断完善,涵洞构筑物在铁路网、公路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涵洞是路基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涵洞在路基工程中大部分起到排水泄洪作用,解决路基排水不畅导致路基出现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2、路面雨水一般通过路基两侧排水沟进行收集,然后通过排水沟进行引流至排水涵洞进行排除,路基两侧排水沟引流至涵洞一般采用路基横向排水管及边坡急流槽方式进行雨水引流,对多行车道道路中间多条排水沟采用此方式进行雨水引流涉及造价高,施工工期长难题。

3、针对上述情况,亟待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以及排水结构的出现,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以及排水构造,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包括:

3、在涵洞上开设连接孔洞;

4、将路基两侧排水沟引至所述连接孔洞,使得路基两侧排水沟与所述连接孔洞连通,从而实现将路面的积水直接引流至所述涵洞。

5、优选地,在涵洞上开设连接孔洞包括:

6、首先判断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的结构位置关系,并根据两者的结构位置关系选择不同的涵洞开设方式;

7、若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平交,则连接孔洞开设于所述涵洞的侧壁上,形成侧壁孔洞;

8、若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立交,则连接孔洞开设于所述涵洞的顶壁上,形成顶壁孔洞。

9、优选地,当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立交时,

10、将路基两侧排水沟引至所述连接孔洞,使得路基两侧排水沟与所述连接孔洞连通,从而实现将路面的积水直接引流至所述涵洞包括:

11、对所述顶壁孔洞的洞口进行凿毛;

12、在所述涵洞顶部设置集水井,进行所述集水井的施工,集水井的下部出水口与所述顶壁孔洞连通;

13、进行排水沟施工,将排水沟延长布设至所述集水井的上部进水口。

14、优选地,当所述集水井高于预设高度时,在所述集水井内设置缓冲结构,用于进行导流缓冲。

15、优选地,所述缓冲结构为缓冲阶梯,

16、在所述涵洞顶部设置集水井,进行所述集水井的施工,集水井的下部出水口与所述顶壁孔洞连通包括:

17、所述集水井施工至集水井第一阶梯处停止,预留出洞口后续钢筋,待混凝土强度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后进行涵背回填,当回填至第二洞口集水井阶梯底部处停止,然后继续进行集水井施工,施工至第二阶梯处停止,预留出洞口后续钢筋,待混凝土强度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后进行涵背回填,依此施工顺序交替进行施工,直至施工至水沟底高程停止,洞口钢筋预留出与水沟相接的钢筋;

18、进行排水沟施工,将排水沟延长布设至所述集水井的上部进水口包括:

19、在回填完成的排水沟位置进行水沟垫层施工,垫层满足要求后进行水沟钢筋绑扎,水沟钢筋需与涵洞洞口的集水井预留的钢筋进行连接,钢筋连接需满足规范要求,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模板安装,模板支设重点注意与涵洞洞口集水井相接处密封,最后进行排水沟混凝土浇筑。

20、优选地,

21、待对所述排水沟浇筑的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进行剩余部位涵背回填。

22、优选地,

23、当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立交时,还包括:

24、对所述集水井进行井盖安装,并对所述排水沟进行路基回填。

25、优选地,

26、包括:

27、路基两侧排水沟;

28、涵洞,与所述路基两侧排水沟配合设置,匹配使用;

29、连接孔洞,开设于所述涵洞壁上,所述排水沟经所述连接孔洞与所述涵洞连通,从而实现将路面的积水直接引流至所述涵洞。

3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结构,包括

31、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平交,所述连接孔洞开设于所述涵洞的侧壁上,形成侧壁孔洞;

32、或者,

33、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立交,所述连接孔洞开设于所述涵洞的顶壁上,形成顶壁孔洞。

34、优选地,当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立交时,所述涵洞的顶部设有集水井,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经所述集水井连通。

3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36、通过在涵洞侧墙或顶板设置一定规格的孔洞结构,孔洞如在涵洞顶部需设置竖向集水井结构,集水井直接与路基排水沟相连接,集水井设置缓冲结构,缓冲结构根据其上填土荷载进行加强钢筋设计,保证其结构稳定安全,解决路基两侧排水沟排水通过路基横向排水管及边坡急流槽引流措施再汇入涵洞长路径难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涵洞上开设连接孔洞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立交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集水井高于预设高度时,在所述集水井内设置缓冲结构,用于进行导流缓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为缓冲阶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

8.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涵洞上开设连接孔洞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涵洞为立交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基与箱涵汇交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集水井高于预设高度时,在所述集水井内设置缓冲结构,用于进行导流缓冲。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仲迎海武爱文朱松李锡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