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65710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包括碟形弹簧组件及支臂组件,碟形弹簧组件包括限位结构及蝶形弹簧组件,蝶形弹簧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碟簧和穿装于所述碟簧中的传力杆;所述支臂组件包括通过力臂铰接轴铰接相连的一号位移放大力臂和二号位移放大力臂,力臂铰接轴的轴向垂直于碟簧的轴向,一号位移放大力臂、二号位移放大力臂的一端为用于与所述传力杆端部顶推配合的传力端,一号位移放大力臂、二号位移放大力臂的另外一端为用于与对应建筑构件活动相连的耗能腹板,耗能腹板与力臂铰接轴的间距大于传力端与力臂铰接轴的间距,传力杆顶推传力端时,一号位移放大力臂、二号位移放大力臂的耗能副板相背摆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阻尼距离的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的,具体是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


技术介绍

1、对于地震作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历来都是以抗震设计法为主,该设计方法已经在各规范和指南中给出了具体的规定。它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即用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结构构件具有相当的承载力和塑性变性能力。这种设计思想实际是采用“疲劳战术”,即是依靠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塑性变性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和吸收地震能量,抵御地震作用立足于“抗”。

2、传统建筑物结构基础固结于地面,犹如一个地面地震反应的“放大器”,地震时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由底向上逐渐放大,从而引起结构构件的破坏,建筑物内的人员也会感到强烈的震动。这是被动消极的抗震对策。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是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系统或装置),由控制机构与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即共同储存和耗散地震能量,以调节和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员、仪器设备等的安全和处于正常使用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联板(3),所述联板(3)下端上安装有外管(4),所述蝶形弹簧组件(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螺母(7)、上垫片(8)及下螺母(5)及下垫片(6),上螺母连接于传力杆上端,传力杆的下端自外管下端穿出,蝶形弹簧组件位于上垫片、下垫片之间,上垫片、下垫片挡止于外管的上端与下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管的左右两侧通过螺栓连接有位于蝶形弹簧组件外围的碟簧护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联板(3),所述联板(3)下端上安装有外管(4),所述蝶形弹簧组件(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螺母(7)、上垫片(8)及下螺母(5)及下垫片(6),上螺母连接于传力杆上端,传力杆的下端自外管下端穿出,蝶形弹簧组件位于上垫片、下垫片之间,上垫片、下垫片挡止于外管的上端与下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管的左右两侧通过螺栓连接有位于蝶形弹簧组件外围的碟簧护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位移放大力臂包括一号位移放大矩形板(18),所述一号位移放大矩形板(18)的一端连接有一号传力杆孔环(16),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有一号可调节扇形板(23),螺栓的端部连接有螺帽,所述一号可调节扇形板(23)上安装有所述一号耗能腹板(12),一号耗能腹板上设置有腰型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位移放大矩形板(18)与一号传力杆孔环(16)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劲肋(2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压蝶形弹簧组件自复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二号位移放大力臂包括二号位移放大矩形板,所述二号位移放大矩形板的一端连接有二号传力杆孔环,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有二号可调节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党隆基代鑫庞瑞冯大阔王昆鹏贾浩浩姜航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