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耳鼻喉患者治疗上药,具体为一种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
技术介绍
1、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药物治疗,另一方面就是手术治疗,其中,而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疾病时,除了内服、外敷以及针灸等治疗方法,也会采用给药器向耳鼻喉处进行上药。
2、在对耳内进行上药时,目前,通常是患者要将头偏向一侧使耳朵朝上,医护人员抓住患者耳朵,向后上方提拉,使耳道垂直,并利用给药器滴入合适剂量的药水;
3、但是,如果药液流到内耳则有可能会造成内耳的压力不平衡,导致耳鼓膜受损或穿孔,影响听力,还可能会刺激到内耳的神经或血管,导致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因此亟需一种能防止药液流到内耳的上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包括给药管,所述给药管包括能相互连接的伸入管和外接管,且所述外接管的一端安装有弹性囊,还包括:
3、固定安装在伸入管内部的内固定杆,所述内固定杆伸出伸入管外的一端固定有顶盘;
4、滑动安装在滑动塞内壁且套在内固定杆上的滑动塞,所述滑动塞伸出伸入管的端部与顶盘之间安装有鼓形囊,且所述鼓形囊能弹性形变;
5、开设在伸入管外壁的针孔,当所述滑动塞向外移动将鼓形囊压缩到预设状态后,所述滑动塞解除对针孔的封闭,使所述针孔与伸入管内部连通。<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包括给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管包括能相互连接的伸入管(1)和外接管(8),且所述外接管(8)的一端安装有弹性囊(9),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鼓形囊(4)内的内固定杆(10)外壁固定有固定块(12),所述固定块(12)的外壁安装有发光二极管(14),且所述鼓形囊(4)采用透明材质,所述顶盘(5)的内部嵌设有用于向发光二极管(14)供电的纽扣电池(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12)朝向滑动塞(3)的外壁固定有与发光二极管(14)电连接的接电片(13),所述滑动塞(3)的内环还固定有套在内固定杆(10)外壁的导电管(16),且所述导电管(16)伸出滑动塞(3)的平面设有导电片(15),所述内固定杆(10)的内部安装有供发光二极管(14)与纽扣电池(6)电连的电路,且所述内固定杆(10)的内部还安装有纽扣电池(6)与导电管(16)接触导电的电路,当所述接电片(13)与导电片(15)接触时,电路形成通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包括给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管包括能相互连接的伸入管(1)和外接管(8),且所述外接管(8)的一端安装有弹性囊(9),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鼓形囊(4)内的内固定杆(10)外壁固定有固定块(12),所述固定块(12)的外壁安装有发光二极管(14),且所述鼓形囊(4)采用透明材质,所述顶盘(5)的内部嵌设有用于向发光二极管(14)供电的纽扣电池(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耳鼻喉患者治疗用上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12)朝向滑动塞(3)的外壁固定有与发光二极管(14)电连接的接电片(13),所述滑动塞(3)的内环还固定有套在内固定杆(10)外壁的导电管(16),且所述导电管(16)伸出滑动塞(3)的平面设有导电片(15),所述内固定杆(10)的内部安装有供发光二极管(14)与纽扣电池(6)电连的电路,且所述内固定杆(10)的内部还安装有纽扣电池(6)与导电管(16)接触导电的电路,当所述接电片(13)与导电片(15)接触时,...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