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结构,具体为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
技术介绍
1、钢结构是主要建筑结构之一,比如钢结构大棚,就是利用钢结构搭建的,优点是搭建快速、缩短工期、施工简便等等,虽然优点多,但是在抗震性能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现有技术中有一钢结构呈十字形形状,如图1中所示的横向钢板和竖向钢板,当发生震动时,常规的钢结构易受压屈曲,从而导致节点处发生撕裂、断裂,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提出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在钢结构的拐角处设置本抗震结构,震动时产生的摆动力促使弧形板屈曲,挤压第一缓冲吸能件,通过第一缓冲吸能件的弹性形变来抵消力的作用,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及使用寿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包括横向钢板和与之固定连接的竖向钢板,并且连接后形成拐角,拐角处设有抗震结构,所述抗震结构包括:
3、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上端与竖向钢板固定连接,下端与横向钢板固定连接;
4、第一缓冲吸能件,所述第一缓冲吸能件的一端与弧形板的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拐角处相抵;
5、波纹保护套,所述波纹保护套的两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安装板,两个安装板分别与竖向钢板、横向钢板固定连接,所述波纹保护套将弧形板、第一缓冲吸能件罩住。
6、可选的,还包括两个连杆,两个连杆相背的一端分别与弧形板的上端和下端转动连接,两个连杆相向的另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上套有
7、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吸能件和第二缓冲吸能件设为钢弹簧。
8、可选的,所述限位槽对应在第一缓冲吸能件的一端中部,并且第一缓冲吸能件的内径远大于限位槽的内径。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钢结构的拐角处设置本抗震结构,震动时产生的摆动力促使弧形板屈曲,挤压第一缓冲吸能件,同时通过连杆带动顶杆伸缩,挤压第二缓冲吸能件,通过第一缓冲吸能件和第二缓冲吸能件的弹性形变来抵消力的作用,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及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包括横向钢板(1)和与之固定连接的竖向钢板(2),并且连接后形成拐角,拐角处设有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连杆(7),两个连杆(7)相背的一端分别与弧形板(3)的上端和下端转动连接,两个连杆(7)相向的另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顶杆(8),所述顶杆(8)上套有第二缓冲吸能件(9),所述第二缓冲吸能件(9)的两端分别与连杆(7)、弧形板(3)相抵,所述顶杆(8)背离连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0),所述弧形板(3)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限位板(10)限位滑动在限位槽(1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吸能件(4)和第二缓冲吸能件(9)设为钢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1)对应在第一缓冲吸能件(4)的一端中部,并且第一缓冲吸能件(4)的内径远大于限位槽(11)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包括横向钢板(1)和与之固定连接的竖向钢板(2),并且连接后形成拐角,拐角处设有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连杆(7),两个连杆(7)相背的一端分别与弧形板(3)的上端和下端转动连接,两个连杆(7)相向的另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顶杆(8),所述顶杆(8)上套有第二缓冲吸能件(9),所述第二缓冲吸能件(9)的两端分别与连杆(7)、弧形板(3)相抵,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晋申,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