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悬挑梁施工模板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悬挑梁施工模板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65318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6 0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悬挑梁施工模板及施工方法,包括正顶架、回顶架,正顶架位于支撑梁与楼板连接处的上方,正顶架的上端抵接上层楼板,正顶架的下端抵接支撑梁;回顶架位于支撑梁与楼板连接处的下方,回顶架的上端抵接与支撑梁连接的楼板,回顶架的下端抵接下层楼板;回顶架的支撑区域不小于正顶架支撑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支撑梁与楼板连接处的上方和下方设置正顶架和回顶架,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正顶架直接承受挑梁悬挑部分的垂直荷载,而回顶架则提供了额外的支撑力,确保整个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挑梁施工,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悬挑梁施工模板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挑梁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元素,其设计和施工对于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挑梁通常延伸出建筑主体之外,使得其在施工过程中的操作变得复杂。特别是在采用爬架系统进行建筑主体施工的情况下,挑梁的延伸部分往往成为爬架爬升的障碍。因此,为了保障施工进度和作业安全,施工团队通常会在建筑主体建造完成后,对挑梁进行二次浇筑。

2、二次浇筑需要搭建浇筑模板和模板支架,以确保浇筑过程的顺利进行。浇筑模板和模板支架设置在支撑梁悬挑部分,支撑梁与建筑主体连接,浇筑模板和模板支架重量较大,使得支撑梁的负荷较大,支撑梁和建筑主体的通过螺栓或钢丝绳等连接,连接位置受力点较小,容易松脱,从而导致支撑梁倾斜,影响浇筑模板和模板支架稳定性和安全性。

3、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或缓解上述现有技术中支撑梁和建筑主体连接位置受力点较小,容易松脱,从而导致支撑梁倾斜,影响浇筑模板和模板支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悬挑梁施工模板及施工方法。

2、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3、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包括正顶架、回顶架,所述正顶架位于支撑梁与楼板连接处的上方,所述正顶架的上端抵接上层楼板,所述正顶架的下端抵接支撑梁;所述回顶架位于支撑梁与楼板连接处的下方,所述回顶架的上端抵接与支撑梁连接的楼板,所述回顶架的下端抵接下层楼板;所述回顶架的支撑区域不小于所述正顶架支撑区域。

4、进一步,所述正顶架靠近支撑梁的第一端,支撑梁的第一端即远离支撑梁悬挑部的一端,所述回顶架的第一端与所述正顶架的第一端对齐。

5、进一步,所述正顶架和所述回顶架均包括立杆、横杆和纵杆,所述立杆、所述横杆和所述纵杆通过连接扣连接,所述正顶架的立杆与所述回顶架的立杆在竖直方向上对齐。

6、进一步,所述正顶架和所述回顶架的立杆、横杆和纵杆均匀设置。

7、进一步,所述正顶架和所述回顶架第一端立杆的间距小于第二端立杆的间距。

8、进一步,所述正顶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正顶架的立杆的长度,使得所述正顶架的立杆两端抵紧。

9、进一步,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支撑块、与支撑块连接的螺杆、螺杆上螺纹连接有调节块,支撑块的顶部与上层楼板接触,螺杆的底部插入在立杆中,调节块与立杆的顶部抵接。

10、进一步,所述正顶架的底部设置限位座,所述限位座的底部有纵向连接件,所述纵向连接件连接所述正顶架的同一排立杆。

11、进一步,所述纵向连接件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内设置有补强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补强件横担在支撑梁上。

12、进一步,所述支撑件为槽钢,槽钢开口朝向,所述补强件为钢管,槽钢中设置有两根钢管。

13、进一步,所述回顶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回顶架的立杆的长度,使得所述回顶架的立杆两端抵紧。

14、一种悬挑梁施工模板,包括上述的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

15、进一步,所述挑梁施工模板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多个悬挑主梁,所述悬挑主梁包括与建筑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和延伸出建筑主体用于支撑模板支架的支撑部,所述连接部底部设置有高度调节件,所述高度调节件用于垫高悬挑主梁的高度,使得所述支撑部的底标高不低于阳台反梁的顶标高。

16、进一步,所述悬挑主梁的支撑部设置有纵向联梁,所述纵向联梁用于连接各个所述悬挑主梁并支撑所述模板支架。

17、进一步,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贯穿连接所述支撑部、所述调节件和建筑主体的楼板。

18、进一步,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支撑部和建筑主体的上层横梁。

19、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件为钢丝绳。

20、一种悬挑梁施工模板的施工方法,适用于搭建上述的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或上述的挑梁施工模板,包括以下步骤:

21、s1、准备正顶架和回顶架搭建的材料和工具;

22、s2、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确定正顶架和回顶架的安装位置;

23、s3、在支撑梁上搭建正顶架,在支撑梁上放置纵向连接件,通过第一调节件调节正顶架立杆的长度,保持立杆两端抵紧;

24、s4、在支撑梁下方搭建回顶架,通过第二调节件调节回顶架立杆的长度,保持立杆两端抵紧;

25、s5、在支撑梁上搭建模板支架,在模板支架上制作浇筑模板。

26、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

27、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支撑梁与楼板连接处的上方和下方设置正顶架和回顶架,显著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正顶架直接承受挑梁悬挑部分的垂直荷载,而回顶架则提供了额外的支撑力,确保整个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稳定。正顶架和回顶架有效地分散了支撑梁连接处的荷载,减少了支撑梁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支撑梁发生倾斜或断裂的风险。

28、2、本专利技术通过高度调节件调节悬挑主梁的高度,使得支撑部的底标高不低于阳台反梁的顶标高,从而避免了浇筑模板、模板支架以及混凝土浆液对阳台结构的直接压迫,不仅保证了挑梁浇筑的质量,同时也确保了阳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靠近支撑梁的第一端,所述回顶架的第一端与所述正顶架的第一端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和所述回顶架均包括立杆、横杆和纵杆,所述立杆、所述横杆和所述纵杆通过连接扣连接,所述正顶架的立杆与所述回顶架的立杆在竖直方向上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和所述回顶架第一端立杆的间距小于第二端立杆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正顶架的立杆的长度,使得所述正顶架的立杆两端抵紧。

6.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的底部设置限位座,所述限位座的底部有纵向连接件,所述纵向连接件连接所述正顶架的同一排立杆。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连接件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内设置有补强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补强件横担在支撑梁上。

8.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顶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回顶架的立杆的长度,使得所述回顶架的立杆两端抵紧。

9.一种悬挑梁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

10.一种悬挑梁施工模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搭建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或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挑梁施工模板,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靠近支撑梁的第一端,所述回顶架的第一端与所述正顶架的第一端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和所述回顶架均包括立杆、横杆和纵杆,所述立杆、所述横杆和所述纵杆通过连接扣连接,所述正顶架的立杆与所述回顶架的立杆在竖直方向上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和所述回顶架第一端立杆的间距小于第二端立杆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尾端的顶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顶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正顶架的立杆的长度,使得所述正顶架的立杆两端抵紧。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黄荣飞包盛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