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64881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6 01:42
本申请涉及成井取水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一种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及系统。工艺包括:步骤一、设置集水井,预留通孔;步骤二、通过第一钻孔装置夹持第一管件,在第二钻孔装置上设置螺旋钻杆;步骤三、将第一管件伸入一个通孔,通过第一钻孔装置驱动第一管件绕其轴线转动,第二钻孔装置驱动螺旋钻杆绕其轴线转动;步骤四、驱动第一钻孔装置和第二钻孔装置同步进给;步骤五、钻取一定深度后,在第一管件的端部连接加长管段,在螺旋钻杆的端部连接加长钻杆,重复步骤四的动作;步骤六、重复步骤五,直至驱动第一管件钻设预定深度,形成水平辐射管;步骤七,重复上述步骤,从而在多个通孔处均设置水平辐射管。通过上述施工工艺使用本申请的系统进行施工,能够有效避免孔壁塌落的问题,降低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成井取水,特别涉及一种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及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而黄河等河流延边的地带,地下水能够受到河水的补给,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

2、目前,临河成井一般采用设置集水井,然后在集水井的侧壁设置水平的辐射管,水平辐射管上设置有透水孔,使地下水能够通过透水孔流入水平辐射管内,然后通过水平辐射管流入集水井内,从而达到取水目的,当前对于水平辐射管的设置方式,多采用在集水井内搭设钻设平台,通过钻孔设备沿集水井的径向水平钻设孔洞,然后插入金属管制成的辐射管,然后再将端部与集水井侧壁连接,从而达到取水目的,但是由于沿河地带特别是一些河流的地质多为砂粒层,因此在钻设容纳水平辐射管的孔时经常会出现孔洞侧壁塌落,施工非常困难。因而,亟需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及系统,以解决或缓解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六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侧壁上预埋有钢管(101),所述通孔(10)为预埋钢管(101)的内部通道,水平辐射管(3)与所述钢管(101)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塞(34)的筒状段(341)及设置于所述筒状段(341)端部的锥形段(342),所述筒状段(3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盲槽(340),所述盲槽内导向设置有刚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六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侧壁上预埋有钢管(101),所述通孔(10)为预埋钢管(101)的内部通道,水平辐射管(3)与所述钢管(101)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塞(34)的筒状段(341)及设置于所述筒状段(341)端部的锥形段(342),所述筒状段(3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盲槽(340),所述盲槽内导向设置有刚性件(343),所述盲槽的底部和所述刚性件(343)之间设置有吸水膨胀体(344),所述盲槽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水孔(3421),所述第一管件(31)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锥形段(342)适配的限位面(313),所述第一管件的内周面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刚性件(343)适配的环形限位槽(312)。

5.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的傍河取水的成井工艺的成井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成井系统包括环形支撑体(51)、围绕所述环形支撑体轴线设置的多个平衡对中轮(52)、与所述环形支撑体(51)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环形支撑体沿竖直方向移动的驱动单元(53)及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体上方且与所述环形支撑体转动连接的回转盘(54),所述回转盘上设置有第一钻孔装置(21)和第二钻孔装置(22),所述第一钻孔装置和第二钻孔装置能够沿所述回转盘的上表面水平运动,所述回转盘与所述环形支撑体同轴设置,所述回转盘能够绕所述环形支撑体(51)的轴线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傍河取水的成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撑体(5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通道(510),多个所述安装通道围绕所述环形支撑体(51)的轴线均匀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安装通道内水平设置有第一铰接轴(520),中间区域与所述第一铰接轴铰上转动设置有第一摆臂(521),所述第一摆臂的中间区域与所述第一铰接轴(520)转动连接,所述平衡对对中轮(52)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摆臂(521)的一端,所述第一摆臂的另一端接连接有拉线(522),所述拉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晓颖齐玉峰王帅郭梦秋张公黄继超宋高举李昀简康肖卓斌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服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