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3847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6 0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包括屋盖结构、混凝土结构以及连接屋盖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竖向构件;屋盖结构呈单脊反曲双坡结构形式,其垂直于屋脊线方向延伸至建筑边界端为低区;竖向构件包括设置在屋盖结构低区的第一道抗侧构件、设置在屋盖结构内部的第二道抗侧构件和内部竖向钢柱以及沿着屋盖结构外轮廓布置的外围竖向钢柱;第一道抗侧构件包括设置在屋盖结构转角区域的柱间支撑柱、连接在相邻柱间支撑柱之间的水平撑、连接在柱间支撑柱之间且位于柱间支撑柱上部和下部的交叉斜撑以及连接在柱间支撑柱之间且位于柱间支撑柱中部区域的平行斜撑。本申请具有结构稳定、便于施工、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


技术介绍

1、对于剧院类项目来说,一方面建筑特殊造型以及内部大空间等因素使得竖向构件不能落位造成屋面呈现结构大跨度结构;另一方面剧院类项目对声学要求以及气密性要求极高。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往往屋盖采用自重轻、材料性能好的钢结构来适应建筑造型,而对于内部声学以及气密性要求往往采用混凝土结构。然而钢结构与混凝土由于各自材料不同以及各自结构体系不同存在变形协调问题,为了降低此方面的影响,以往处理起来比较好的方法例如国家大剧院采用的是脱开方案,使钢结构屋盖将内部混凝土结构罩住,使得钢结构与混凝土不发生关系,这样的结构体系比较纯粹。脱开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经济上的增加,但更多的情况下,由于项目结构上的特殊性,造成竖向构件无法落地,而屋面又由于大跨度影响又必须采用钢结构方案。综上原因形成了高落差、高凌空的建筑造型,此类建筑通常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要解决:

2、1.钢结构屋盖的竖向构件无法落地,即无法与下部混凝土结构完全脱开,并且由于大跨度悬脊线反曲率双坡屋面反向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屋盖结构(1)、混凝土结构(10)以及连接屋盖结构(1)与混凝土结构(10)的竖向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其特征在于:位于屋盖结构(1)中部区域最短的内部竖向钢柱(4)和外围竖向钢柱(5)均是上端与屋盖结构(1)刚接,下端与混凝土结构(10)采用滑动支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屋盖结构(1)包括边梁(1.1)、屋脊梁(1.2)、主方向梁(1.3)和次方向梁(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屋盖结构(1)、混凝土结构(10)以及连接屋盖结构(1)与混凝土结构(10)的竖向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其特征在于:位于屋盖结构(1)中部区域最短的内部竖向钢柱(4)和外围竖向钢柱(5)均是上端与屋盖结构(1)刚接,下端与混凝土结构(10)采用滑动支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屋盖结构(1)包括边梁(1.1)、屋脊梁(1.2)、主方向梁(1.3)和次方向梁(1.4),所述边梁(1.1)与屋脊梁(1.2)相连形成两个呈反曲内凹形式的三角形框架,所述主方向梁(1.3)与屋脊梁(1.2)空间上呈一定夹角,平面上垂直于屋脊梁(1.2),所述次方向梁(1.4)空间和平面上平行于屋脊梁(1.2),所述主方向梁(1.3)和次方向梁(1.4)相交形成多个菱形网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方向梁(1.3)整根贯通设置且腹板垂直于地面,所述次方向梁(1.4)在斜角网格处打断并进行相贯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应高落差的大跨度悬垂脊线反曲双坡菱形网壳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屋盖结构(1)顶面设有洞口(6),沿着所述洞口(6)的轮廓方向连接有钢梁(7),所述主方向梁(1.3)和次方向梁(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昊耿海霞江洋袁国苗孙珂周文静郭阳杨勇贺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