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湘专利>正文

战斗机导弹防御理论及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62925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分析飞机和导弹的飞行特性以及导弹攻击战斗机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战斗机防御来袭导弹的方法。其特征是当战斗机导弹逼近告警系统侦知导弹来袭方向后迅速机动使导弹位于战机正后方,然后由战斗机向其正后方拖拽释放某些阻挡物或屏蔽物,用于摧毁或干扰从战机正后方来袭的导弹。同时提出了针对不同制导方式导弹所采取的几种摧毁或干扰的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战斗机防御来袭导弹的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制导方式导 弹所采取的几种摧毁或干扰的措施。战斗机防御导弹大概有几种传统的方法释放红外诱饵弹,释放干扰箔条,电 子干扰以及通过机动在导弹攻击末端躲避导弹攻击。但是随着空空导弹发展到第四 代,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已经大大的加强了。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使得导弹能够轻松 排除红外诱饵弹的干扰,而在脉冲多普勒雷达面前干扰箔条由于释放后减速过快也 很容易被识破,并且第四代导弹的抗电子干扰的能力和机动性也有很大提高。因此 可以说战斗机在面对现代导弹的攻击时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少,第四代空空 导弹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战斗机的生存。那么,如何来应对空空导弹带来的威胁呢?美国的做法便是隐形,因为美国在 雷达技术上拥有优势,在对等的作战环境中美方战机会先锁定对手,同时由于美方 战机采用隐形技术使得对手只能在较近的距离上才能发现他们。可以说导弹技术越 先进美国的隐形战机越容易优先消灭对手越不容易被对手的导弹攻击到。可是如果 我们也发展隐形战机,则不仅要在隐形技术上大量的投入,而且还必须把雷达技术 和发动机技术也搞上去才行,但这样亦步亦趋地发展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战斗机防御来袭导弹的方法,其特征是当战斗机导弹逼近告警系统侦知导弹来袭方向后迅速机动使导弹位于战机正后方,然后由战斗机向其正后方拖拽释放某些阻挡物或屏蔽物,用于摧毁或干扰从战机正后方来袭的导弹。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发明涉及一种战斗机防御来袭导弹的方法,其特征是当战斗机导弹逼近告警系统侦知导弹来袭方向后迅速机动使导弹位于战机正后方,然后由战斗机向其正后方拖拽释放某些阻挡物或屏蔽物,用于摧毁或干扰从战机正后方来袭的导弹。2, 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的阻挡物可以是一张拦截网,这张拦截 网由一根缆绳拖拽到距机尾100m处展开,拦截网大小为20mX 20m的正方 形(具体大小应该由空空导弹的杀伤半径来决定),网格密度为10cmX10cm 且交点处缀有直径5mm的钢珠。3, 根据权力要求2所述的拦截网,其展开过程是首先将存放拦截网的母弹 由缆绳拖拽着释放到距机尾lOOni处,然后母弹外壳剥落释放出四个带有弹 翼(类似空空导弹弹翼)的子弹,子弹头部和缆绳通过绳索相连,绳索上 还付有通讯线,弹身重心处和网的四角相连,最后由电脑控制子弹弹翼牵 着拦截网的四角使栏截网完全打开并调整位置到战机的正后方。4, 根据权力要求l、 2、 3所述的方法,权力要求l中的阻挡物还可以是一张 拦截网加一颗炸弹,拦截网展开位置、大小、展开过程如权力要求2、 3 所述,网格密度为30cmX30cm,网线上附着有通电导线,当导弹弹翼切割 网线时可以传递电讯号给炸弹。5,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的炸弹位于拖拽阻拦网的缆绳上,其具 体位置应该以收到讯号由延时引信引爆可最大限度攻击到来袭导弹为准, 炸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湘
申请(专利权)人:邓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