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及布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62572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6 0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海堤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及布置方法,其包括堤顶路、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所述堤顶路位于海堤顶部,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分别设置于海堤顶部的迎水侧和背水侧,并与堤顶路衔接;其中,所述迎水侧防浪墙上沿堤长方向间距布置有若干排浪口,所述排浪口呈喇叭状,且小口朝迎水侧、大口朝背水侧;并且,所述堤顶路顶面靠近迎水侧防浪墙处低于靠近背水侧防浪墙处,并呈缓坡状。本发明专利技术集消浪、滞浪、排浪功能于一体,既能降低堤顶高程,同时又能减少堤后越浪量,提高海堤的防洪潮能力;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及布置方法简洁,仅涉及海堤堤顶结构的新建或改造,建设成本低,运行管理方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堤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消、滞、排一体化的海堤堤顶结构及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社会发展,为提高城市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沿海各地纷纷提高海堤工程的防洪潮标准;再者,近年来风暴潮等极端自然现象常发,潮位不断升高。两者叠加导致海堤工程的设计潮位增高较大,要求海堤堤顶高程更高。但受海堤建设条件、建设成本、海堤的生态景观功能需求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海堤堤顶高程难以不断提高。因此,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措施降低海堤的堤顶高程,并同时减少堤后越浪量是本领域的技术难题。

2、如中国专利zl201710511221.9通过复杂的海堤断面体系达到消浪降低堤顶高程和减少越浪量的目的;中国专利zl202120319801.x通过在堤身上埋设蓄浪井、回排通道用于回排越浪以减少越浪量。上述技术均涉及堤防堤身结构,适用于新建海堤工程时与海堤堤身填筑统筹考虑,但目前我国已经修建了大量的海堤,涉及对海堤堤身进行改造的技术工程建设成本高,因此,若专利技术一种仅涉及海堤堤顶,并可降低海堤堤顶高程、减少堤后越浪量的新技术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堤顶路、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所述堤顶路位于海堤顶部,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分别设置于海堤顶部的迎水侧和背水侧,并与堤顶路衔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浪口开口底部不高于堤顶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包括若干间距布置的分段墙体,每相邻两个分段墙体之间形成槽状的排浪口,且槽深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为连续墙体,所述排浪口呈门洞状,且洞口最小高度不小于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堤顶路、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所述堤顶路位于海堤顶部,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分别设置于海堤顶部的迎水侧和背水侧,并与堤顶路衔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浪口开口底部不高于堤顶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包括若干间距布置的分段墙体,每相邻两个分段墙体之间形成槽状的排浪口,且槽深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为连续墙体,所述排浪口呈门洞状,且洞口最小高度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昂黄宇容秦茂洁王志轩刘中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