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1992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主要包括有壳体,该壳体表面设置有相邻的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该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相对外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各设置有端子,在该一次侧绕线槽表面设置有引线区,且该一次侧绕线槽与相邻的导线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区。该二次侧绕线槽上绕设有二次侧绕线,该二次侧绕线一端经由引线区而绕过一次侧绕线槽,再于该缓冲区内将该二次侧绕线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到一次侧绕线槽外的端子上。通过该避线区与缓冲区的设计,使该二次侧绕线不会直接受到一次侧绕线的压迫。(*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线圈型变压器是现有变压器产品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其使用历史已超过 一个世纪以上。也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与需求,故线圈型变压器至今已有许多改 良,以求更好的应用。然而,无论发展出何种形态,线圈型变压器的原理仍然 是一致的。前述线圈型变压器是利用电能与磁能转换感应的原理,将两组线圈绕设在容置共同铁心(core)的壳体上。该两组线圈概分为连接电源端的一次侧线圈, 以及连接负载端的二次侧线圈。当一次侧线圈接上交流电源,于该线圈通过的 电流会在铁心中产生磁通量变化,另一端的二次侧线圈会因为感应而产生另一 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而感应电压的关系,是取决于两组线圈的线圈匝数比例。 若二次侧线圈匝数大于一次侧线圈,则输出电压会大于输入电压,成为升压变 压器;反之,若二次侧线圈匝数小于一次侧线圈,则输出电压会小于输入电压, 成为降压变压器。因此,线圈无疑为传统变压器最重要的组件之一。除了线材本身的质量外, 绕线也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型降压变压器,考虑其功效与作 用需求因素,其所使用的二次侧绕线为极细的导线,只要稍微施力不当或超过 应力承受时,即可能发生断裂而造成功能丧失或碳化短路。为此,对于传统变压器结构如图5所示,其具有壳体3,该壳体3上设置 有一次侧绕线槽31与二次侧绕线槽32,该二次侧绕线槽32上绕设有二次侧绕 线42,并使该二次侧绕线42的一端经由一次侧绕线槽31而延伸到壳体1外侧 的端子312处,而后再于该一次侧绕线槽31外绕设一次侧绕线41,以得到完整 的变压器结构。该传统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存在有以下问题-l.该二次侧绕线42通常为较细的导线,其工作时必须跨过一次侧绕线槽 31,再进行一次侧绕线41的工作。如此,较细的二次侧绕线42会受到一次侧绕线41的压迫,很容易产生断裂而损坏的问题。2.为增加绕线强度,该二次侧绕线42会集束数道较细的导线经捻线而加 粗,使该二次侧绕线42在捻线区段的连接处,会形成忽然由细变粗的捻线头421 。 然而,该捻线头421位置很容易因应力集中而产生断裂。特别在受到一次侧绕 线41外部绕设时,更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传统变压器在进行一次侧绕线41工作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以免 因不当的施力而导致二次侧绕线42断裂。如此不仅影响工作效率、降低生产良 率。且因该断裂处的二次侧绕线42是隐藏在一次侧绕线41内,当发生问题时 并不容易被检验出来。另外,同前所述,经捻线加粗的二次侧绕线42,其捻线头421未经处理即 跨过一次侧绕线槽31而在二次侧绕线槽32内进行绕设。故,该二次侧绕线42 的粗、细端会在二次侧绕线槽32内互相缠绕,容易造成层间短路问题而导致变 压器烧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即其设置缓冲区以 容纳由二次侧导线集束形成的捻线头,避免该捻线头断裂影响主要变压器功能, 而能稳定变压器的功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即将捻线头配置在 缓沖区中,故即使发生捻线头断裂问题,也能容易实时分辨肇因之位置,进而 排除障碍。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二次侧绕线不会 受到一次侧绕线的直接压迫,减少断裂的机会,更增变压器产品的稳定性。本技术的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二次侧绕线不会 发生粗、细端互相缠绕,故得避免发生层间短路问题,维持变压器的正常使用。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变压器改良结构, 主要包括有壳体,该壳体表面设置有相邻的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该 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相对外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各设 置有端子,在该一次侧绕线槽表面设置有引线区,且该一次侧绕线槽与相邻的 导线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区。前述壳体表面绕设有一次侧绕线与二次侧绕线,该二次侧绕线一端经由该引线区绕过一次侧绕线槽,并在该缓冲区内将该二次侧 绕线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在该一次侧端子的相对位置。待该二次侧绕线 绕设完成后,该一次侧绕线则在一次侧绕线槽的绕设动作。藉由前述结构进行 的绕线过程,该二次侧导线不会受到外部的一次侧绕线直接压迫,使其不会产 生断裂,而该二次侧绕线的捻线头系隐藏在缓冲区内,更能减少因受力不当所 造成的断裂结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 本技术的结构稳定,不会发生一次侧绕线压断二次侧绕线所产生绕 线断裂进而导致变压器损坏的问题,可提高变压器质量,延长使用寿命。2. 本技术将二次侧绕线分段绕设,即使变压器发生问题,也能快速辨 识,理清肇因所在,并进行适当的处置或改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变压器壳体的立体图2为该变压器的绕线结构立体图; 图3为该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前视图; 图4为本技术二次侧绕线的捻线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为现有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前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所的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该变压器 包括有壳体l,其表面设置有一次侧绕线槽ll,以及该一次侧绕线槽11相邻处设 置有二次侧绕线槽12。该一次侧绕线槽11相对二次侧绕线槽12的外侧设置有 一次侧导线架lll,该一次侧导线架111外侧设置有一次侧端子112;同样地, 该二次侧绕线槽12相对一次侧绕线槽11的外侧设置有二次侧导线架121,该二 次侧导线架121外侧设置有二次侧端子122。前述一次侧绕线槽11表面设置有阶梯状下陷区113,使该下陷区113低于一次侧绕线槽11表面高度,而该下陷区113与一次侧绕线槽11相邻的下陷边 缘形成有引线区13。而该一次侧绕线槽11与第一导线架111之间设置有缓冲区 14,该缓冲区14系在一次侧绕线槽11与第一导线架111之间的区域凹陷形成。 经由前述设计的壳体1结构,其表面绕设有一次侧绕线21与二次侧绕线 22。该二次侧绕线22 —端由二次侧端子122起始,经绕设于二次侧绕线槽12 上,其另一端则经由该引线区13绕过一次侧绕线槽11,并在该缓冲区14内将 该二次侧绕线22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在该一次侧端子112的相对位置。 待该二次侧绕线22绕设完成后,该一次侧绕线21则由一次侧端子112的一端 开始拉伸,经由在一次侧绕线槽ll的绕设动作,最后返回该一次侧端子112的 另一端进行固定。请配合图4所示,前述二次侧绕线22的捻线动作,是由单一的二次侧绕线 22经由适当次数的对折,达成所需的断面直径与强度的过程。该二次侧绕线22 的捻线过程会生成忽然由细变粗的捻线头221,唯该捻线头221被限制在缓冲区 14内,故其质量容易维护。通过前述结构进行的绕线过程,该二次侧绕线22在进入一次侧绕线槽11 时,会隐没在该引线区13内,使该处的二次侧绕线22较一次侧绕线槽11的表 面为低,故不会受到外部的一次侧绕线21直接压迫,使其不会产生断裂。而该 二次侧绕线22的捻线头221系隐藏在缓冲区14内,更能减少因受力不当所造 成的断裂结果,且即使断裂亦容易判断原因位置。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技术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 以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所为的等效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壳体,其表面设置有相邻的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该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相对外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各设置有端子,在该一次侧绕线槽表面设置有引线区,且该一次侧绕线槽与相邻的导 线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区; 该二次侧绕线槽上绕设有二次侧绕线,该二次侧绕线一端经由引线区而绕过一次侧绕线槽,再于该缓冲区内将该二次侧绕线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到一次侧绕线槽外的端子上,通过该避线区与缓冲区的设计,使该二次侧绕线不会直接受 到一次侧绕线的压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其表面设置有相邻的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该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相对外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各设置有端子,在该一次侧绕线槽表面设置有引线区,且该一次侧绕线槽与相邻的导线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区;该二次侧绕线槽上绕设有二次侧绕线,该二次侧绕线一端经由引线区而绕过一次侧绕线槽,再于该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志平姜智森
申请(专利权)人: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