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光圈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光圈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摄像功能日益升高,电子设备内设置有潜望式的摄像头模组,通过调节摄像头模组中相邻的两个或多个镜片组之间的距离,从而可实现摄像头模组的多倍变焦调节。当摄像头模组在变焦变大的过程中,摄像头模组的光学镜头上的光阑孔的孔径始终不变,因此摄像头模组对应的光圈会变小,从而致使摄像头模组的进光量降低,进而导致实际成像暗环境噪点增加,故而致使摄像头模组的解析力下降,进而致使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较差。
2、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电子设备上设置有光圈尺寸可变的光圈组件。光圈尺寸可变,因此能够实现摄像头模组的进光量的调节,从而提高摄像头模组的解析力,进而提高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
3、具体地,光圈组件通常包括光圈主体、多个遮光件和多个致动部,这里的致动部为动力源。多个致动部和多个遮光件均位于光圈主体内,多个遮光件沿光圈主体上开设的透光区域的周向分布。每个致动部用于驱动对应的遮光件转动或移动,以用于调节遮光件与光圈主体的透光区域之间的重叠面积,以实现摄像头模组的进光量的调节。
4、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光圈组件中的多个遮光件需要设置多个致动部,因此造成使得致动部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从而造成光圈组件的厚度、长度以及宽度方向的尺寸均较大,进而致使光圈组件的体积较大,故而造成电子设备的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圈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光圈组件,包括:
4、光圈主体,所述光圈主体设有透光区域和绕所述透光区域设置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延伸方向朝向所述透光区域的中心;
5、第一遮光件和第二遮光件,所述第一遮光件和所述第二遮光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光圈主体内,所述第一遮光件开设有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二遮光件开设有第二条形孔;所述导向孔与所述第一条形孔和所述第二条形孔均相对设置,且三者的延伸方向两两相交;
6、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光圈主体内,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致动部和滑动件,所述致动部与所述滑动件相连接;
7、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导向孔、所述第一条形孔和所述第二条形孔三者均滑动配合;所述致动部可驱动所述滑动件沿朝向所述导向孔的延伸方向滑动;在所述滑动件沿朝向所述透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滑动的情况下,所述滑动件带动所述第一遮光件和所述第二遮光件沿朝向所述透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遮光件和所述第二遮光件与所述透光区域之间的重叠面积增大;在所述滑动件沿背离所述透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滑动的情况下,所述滑动件带动所述第一遮光件和所述第二遮光件沿远离所述透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滑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遮光件和所述第二遮光件与所述透光区域之间的重叠面积减小。
8、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多个镜片组、感光芯片以及上述的光圈组件,所述多个镜片组中的至少两个所述镜片组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所述光圈组件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镜片组之间;至少一个所述镜片组与所述感光芯片相对设置。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上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上。
1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圈主体上设有导向孔,第一遮光件上开设有第一条形孔,第二遮光件上开设有第二条形孔。导向孔与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均相对设置,且三者的延伸方向两两相交。驱动机构包括致动部和滑动件。此时,滑动件与导向孔、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三者均滑动配合。致动部可驱动滑动件沿导向孔的延伸方向滑动。在滑动件沿朝向透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滑动的情况下,滑动件带动第一遮光件和第二遮光件沿朝向透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移动,以使得第一遮光件和第二遮光件与透光区域之间的重叠面积增大;在滑动件沿背离透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滑动的情况下,滑动件带动第一遮光件和第二遮光件沿远离透光区域的中心的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一遮光件和第二遮光件与透光区域之间的重叠面积减小。此方案中,滑动件在沿导向孔滑动的过程中,其能够同时驱动第一遮光件和第二遮光件移动,因此无需为每个遮光件单独设置致动部,从而减少了致动部的数量,进而使得光圈组件在单个致动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时驱动多个遮光件沿不同的方向移动。因此本申请公开的方案能够减少致动部的数量,从而减小致动部对光圈主体的安装空间的占用,进而减小光圈组件的体积,故而更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发展。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件(131)包括第一叶片(1311)和第二叶片(1312);所述第二遮光件(132)包括第三叶片(1321)和第四叶片(1322);所述第一叶片(1311)、所述第三叶片(1321)、所述第二叶片(1312)和所述第四叶片(1322)沿所述透光区域(117)的周向依次排布,且围成第一通光孔,所述第一通光孔与所述透光区域(117)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件(131)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遮光件(132)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条形孔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条形孔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120)还包括驱动滑杆(123),所述驱动滑杆(123)开设有滑动孔(1231),所述滑动孔(12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驱动滑杆(123)的轴线方向相平行;所述滑动件(122)与所述滑动孔(1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件(131)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遮光件(132)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滑动孔(1231)的延伸方向中,一者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者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部(121)包括电致形变件(1211)和弹性件(1212),所述电致形变件(1211)的一端与所述光圈主体(110)相连接,所述电致形变件(1211)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滑杆(123)相连接,所述弹性件(1212)的一端与所述光圈主体(110)相连接,所述弹性件(121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滑杆(123)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主体(110)内设置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驱动滑杆(123)沿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移动方向导向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杆(113)和第二导向杆(114),所述第一导向杆(113)与所述第二导向杆(114)相平行;所述第一导向杆(113)位于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向杆(114)位于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向杆(113)和所述第二导向杆(114)均与所述驱动滑杆(123)导向配合,所述第一导向杆(113)和所述第二导向杆(114)的至少一者上套装有所述弹性件(1212)。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1311)上的第一条形孔的数量为多个,分别为第一子条形孔(1311a)和第二子条形孔(1311b);所述第二叶片(1312)上的第一条形孔的数量为多个,分别为第三子条形孔(1312a)和第四子条形孔(1312b);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120)还包括驱动滑杆(123),所述驱动滑杆(123)开设有滑动孔(1231),所述滑动孔(12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驱动滑杆(123)的轴线方向相平行;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滑动孔(1231)的延伸方向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部(121)包括电致形变件(1211)和弹性件(1212),所述电致形变件(121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电致形变件(1211a)和第二电致形变件(1211b);所述弹性件(121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弹性件(1212a)和第二弹性件(1212b);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主体(110)内设置有固定凸部(115),所述固定凸部(115)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滑杆(123a)和所述第二驱动滑杆(123b)之间,所述第一电致形变件(1211a)和所述第一弹性件(1212a)背离所述第一驱动滑杆(123a)的一端均与所述固定凸部(115)相连接;所述第二电致形变件(1211b)和所述第二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件(131)包括第一叶片(1311)和第二叶片(1312);所述第二遮光件(132)包括第三叶片(1321)和第四叶片(1322);所述第一叶片(1311)、所述第三叶片(1321)、所述第二叶片(1312)和所述第四叶片(1322)沿所述透光区域(117)的周向依次排布,且围成第一通光孔,所述第一通光孔与所述透光区域(117)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件(131)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遮光件(132)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条形孔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条形孔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120)还包括驱动滑杆(123),所述驱动滑杆(123)开设有滑动孔(1231),所述滑动孔(12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驱动滑杆(123)的轴线方向相平行;所述滑动件(122)与所述滑动孔(1231)沿所述滑动孔(1231)的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致动部(121)与所述驱动滑杆(123)相连接,所述致动部(121)驱动所述驱动滑杆(123)沿朝向或远离所述透光区域(117)的中心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滑动件(122)沿朝向或远离所述透光区域(117)的中心的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滑动孔(1231)的延伸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件(131)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遮光件(132)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滑动孔(1231)的延伸方向中,一者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者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部(121)包括电致形变件(1211)和弹性件(1212),所述电致形变件(1211)的一端与所述光圈主体(110)相连接,所述电致形变件(1211)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滑杆(123)相连接,所述弹性件(1212)的一端与所述光圈主体(110)相连接,所述弹性件(121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滑杆(123)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主体(110)内设置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驱动滑杆(123)沿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移动方向导向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杆(113)和第二导向杆(114),所述第一导向杆(113)与所述第二导向杆(114)相平行;所述第一导向杆(113)位于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向杆(114)位于所述驱动滑杆(123)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向杆(113)和所述第二导向杆(114)均与所述驱动滑杆(123)导向配合,所述第一导向杆(113)和所述第二导向杆(114)的至少一者上套装有所述弹性件(1212)。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1311)上的第一条形孔的数量为多个,分别为第一子条形孔(1311a)和第二子条形孔(1311b);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林波,李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