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间变重力柜相关,具体涉及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及变重力柜。
技术介绍
1、用于空间旋转实验的变重力柜对结构装配的稳定性等要求较高,而且柜体内需要布设旋转设备,还需对旋转设备进行有效散热,而柜体内装配空间有限,因此,需对柜体内各部件等进行合理装配布局,既要保证散热效率,还要保证装配空间的合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技术问题的一种或几种,提供了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及变重力柜。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用于对变重力柜中相对间隔布置的两个离心机进行散热,包括制冷模块、进风管、回风管、出风总管、出风支管和送风动力模块,所述制冷模块具有第一风道,所述制冷模块安装在两个离心机之间,所述第一风道竖直贯通制冷模块布置,所述出风总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端连接,所述出风总管的上端与出风支管的中间位置连接且连通,所述出风支管横向布置且两端的出风口分别倾斜向下布置在两个离心机的上方;所述进风管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对变重力柜中相对间隔布置的两个离心机进行散热,包括制冷模块、进风管、回风管、出风总管、出风支管和送风动力模块,所述制冷模块具有第一风道,所述制冷模块安装在两个离心机之间,所述第一风道竖直贯通制冷模块布置,所述出风总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端连接,所述出风总管的上端与出风支管的中间位置连接且连通,所述出风支管横向布置且两端的出风口分别倾斜向下布置在两个离心机的上方;所述进风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下端连接,所述进风管的下端与送风动力模块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送风动力模块的回风口与回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回风管的另一端与离心机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对变重力柜中相对间隔布置的两个离心机进行散热,包括制冷模块、进风管、回风管、出风总管、出风支管和送风动力模块,所述制冷模块具有第一风道,所述制冷模块安装在两个离心机之间,所述第一风道竖直贯通制冷模块布置,所述出风总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端连接,所述出风总管的上端与出风支管的中间位置连接且连通,所述出风支管横向布置且两端的出风口分别倾斜向下布置在两个离心机的上方;所述进风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下端连接,所述进风管的下端与送风动力模块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送风动力模块的回风口与回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回风管的另一端与离心机的下方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管包括第一回风管和第二回风管,所述第一回风管的一端位于一个离心机的下方,所述第二回风管的一端位于另一个离心机的下方,所述第一回风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回风管的中部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二回风管的另一端向下延伸且与送风动力模块的回风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管的一端具有朝上布置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回风管的一端具有朝上布置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回风管水平布置在进风管的前侧,所述第一回风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一端口的左后方;所述第二回风管水平布置在所述进风管的左下方并紧邻另一个离心机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支管的两端均为圆弧形结构;所述出风总管的上部为圆弧形结构且上端水平向前延伸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变重力柜离心机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动力模块包括气液换热器和风机,所述气液换热器具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与风机的回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妍林,邵彩云,张羽,盛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