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力气缸和热流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61015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3 18:18
本技术涉及热流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倍力气缸和热流道装置,倍力气缸包括活塞件和具有内腔的缸体,内腔中分隔形成有至少两个活塞腔,活塞件包括对应设于每一活塞腔内的至少两个活塞、连接至少两个活塞的活塞杆,每一活塞腔由位于其内的活塞分隔为上气腔和下气腔,缸体上开设有气路通道,气路通道包括连通缸体外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通第一通道和每一上气腔的上气腔通道、分别连通第二通道和每一下气腔的下气腔通道。本技术提供的倍力气缸和热流道装置中,活塞杆由至少两个活塞带动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如此可在不增加缸径的情况下,保证倍力气缸具有足够的驱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流道,尤其涉及一种倍力气缸和热流道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的驱动件,气缸相比于油缸在使用时更为清洁,但是气缸的推力往往较小。现有的针阀式热流道装置中,有使用气缸驱动阀针的情况,但因尺寸结构限制无法选用较大缸径的气缸时,气缸的驱动力不足,会导致阀针动作困难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输出多倍驱动力的倍力气缸以及包括该倍力气缸的热流道系统。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倍力气缸,包括活塞件和具有内腔的缸体,所述内腔中分隔形成有至少两个活塞腔,所述活塞件包括对应设于每一活塞腔内的至少两个活塞、连接至少两个所述活塞的活塞杆,每一活塞腔由位于其内的活塞分隔为上气腔和下气腔,所述缸体上开设有气路通道,所述气路通道包括连通缸体外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通第一通道和每一上气腔的上气腔通道、分别连通第二通道和每一下气腔的下气腔通道。

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腔中设置有一隔板,所述活塞腔设置有两个,分别为位于所述隔板上方的第一活塞腔、位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倍力气缸,包括活塞件和具有内腔的缸体,所述内腔中分隔形成有至少两个活塞腔,所述活塞件包括对应设于每一活塞腔内的至少两个活塞、连接至少两个所述活塞的活塞杆,每一活塞腔由位于其内的活塞分隔为上气腔和下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上开设有气路通道,所述气路通道包括连通缸体外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通第一通道和每一上气腔的上气腔通道、分别连通第二通道和每一下气腔的下气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缸筒一体成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包括于缸筒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主通道、开设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倍力气缸,包括活塞件和具有内腔的缸体,所述内腔中分隔形成有至少两个活塞腔,所述活塞件包括对应设于每一活塞腔内的至少两个活塞、连接至少两个所述活塞的活塞杆,每一活塞腔由位于其内的活塞分隔为上气腔和下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上开设有气路通道,所述气路通道包括连通缸体外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通第一通道和每一上气腔的上气腔通道、分别连通第二通道和每一下气腔的下气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缸筒一体成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包括于缸筒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主通道、开设于所述缸筒外周面上并连通第二主通道的第二开孔,所述下气腔通道连通第二主通道和下气腔,所述第一主通道和第二主通道贯穿至缸筒在上下方向上的至少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倍力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气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象烈
申请(专利权)人:朗力苏州注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