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尤其涉及农药雾滴飘移,具体涉及一种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
2、目前,具有防飘作业功能的植保机的风机采用恒定转速,即风幕风速基本固定,这样存在的问题是,当在自然风速较大时,如风速达到6m/s、7m/s,存在雾滴飘移量增加的问题,在自然风速较小时,如自然风速3m/s,则存在风机动力浪费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风速的自然风,植保机的防飘作业功能只能的定性的选择风机转速产生风幕,并没有较为准确的选择风机转速方法,若想较为准确的选择风机转速,其中最关键的参数是农药雾滴的飘移率, gb/t32241-2015“植物保护机械 喷雾飘移的实验室测量方法 风洞试验”指出:喷雾飘移率测量时应在下风向确定区域的气流中采样或收集雾流,即明确了喷雾飘移量应采用直接收集飘移雾滴方式得出。然而,现有技术中很难从飘移雾滴中直接捕获收集,如公告号为cn 105638617 b文献公开一种风幕式气流辅助导流系统,提及了飘移量的计算方法,然而,通过流量传感器记录的时间范围内的总流量存在一定的误差,且雾滴飘移量也不是直接获取的,导致计算的飘移率结果受误差的影响大。 若飘移率不准,则很难选择较为合适的风机转速,从而导致植保机的防飘作业功能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及方法,能够准确的计算飘移率,进而准确的确定防飘风机的转速来适应不同风速的自然风,为植保装备防飘喷雾作业提供一种可靠依据。
2、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
3、一种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包括风幕防飘装置、自然风模拟装置和飘移雾滴捕获装置,所述自然风模拟装置位于所述风幕防飘装置的前方,所述飘移雾滴捕获装置位于所述风幕防飘装置的后方;
4、所述风幕防飘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喷杆,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导风管、防飘风机和药液箱;
5、所述喷杆左右横向分布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喷杆上设有多个朝下的喷头,所述药液箱的出液口通过输药管连通所述喷杆;
6、所述导风管平行分布在所述喷杆的后方,所述导风管的底部设有通风口并与所述喷头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防飘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风管;
7、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风速传感器和第一称重装置,所述第一称重装置的称重面上设有位于所述喷杆下方的药液收集箱;
8、所述飘移雾滴捕获装置包括机构支架、集液箱和雾滴捕获板,所述机构支架上设置有第二称重装置,所述第二称重装置的称重面上设置所述集液箱;
9、所述集液箱的上部安装所述雾滴捕获板,所述集液箱能够收集所述雾滴捕获板所捕获的雾滴。
10、进一步的,所述雾滴捕获板设有若干个过风孔和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一端连通所述过风孔的底部、另一端连通所述集液箱;
11、所述雾滴捕获板还电性连接有静电发生器。
12、进一步的,若干个过风孔呈阵列分布,所述雾滴捕获板上在每一列的过风孔一侧设有竖向分布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的下端连通所述集液箱;
13、所述过风孔的内圆周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底部通过所述导流槽连通所述集液槽。
14、进一步的,所述过风孔的内径为5-10mm。
15、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口为左右横向分布的矩形通风口。
16、进一步的,所述输药管上依次设置有药液泵、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比例电磁阀。
17、进一步的,所述自然风模拟装置包括风机支架和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在所述风机支架上;
18、所述第一称重装置和第二称重装置均为称重传感器。
19、一种风幕防飘测试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其包括以下步骤:
20、s01、送风机运行,调整送风机的转速,直至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风速达到v风时,停止调整送风机的转速;
21、s02、防飘风机运行,调整防飘风机的转速,使导风管产生向下的风幕;
22、s03、设定喷药的流量,药液箱通过输药管往喷杆内供液,喷头进行喷洒农药作业;
23、s04、喷头喷出的农药喷雾沉积在药液收集箱内,送风机产生的风吹向喷头喷出的农药喷雾,使部分雾滴飘移穿过风幕后落在雾滴捕获板上,雾滴捕获板将所捕获的雾滴收集到集液箱内;
24、s05、通过第二称重装置记录时间范围t内集液箱增加的重量m1;通过第一称重装置记录时间范围t内药液收集箱增加的重量m2;
25、雾滴飘移率x计算公式为:
26、x=m1÷(m1+ m2)×100%;
27、s06、保持风速传感器检测的v风不变,调整防飘风机的转速逐级递增取不同数值;
28、重复s03-s05,得到防飘风机不同数值转速下的雾滴飘移率;
29、当雾滴飘逸率小于20%时,防飘风机停止增加转速,此时防飘风机的转速为最佳雾滴防飘转速。
30、进一步的,在步骤s05中,t取值为5-10min。
31、进一步的,v风取值为2m/s、3m/s、4m/s、5m/s、6m/s、7m/s。
3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33、1、本专利技术所述风幕防飘测试系统中的飘移雾滴捕获装置能够直接充分捕获飘移雾滴,从而能够准确的计算飘移率,进而准确的确定防飘风机的转速来适应不同风速的自然风;
34、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方法为植保装备防飘喷雾作业提供一种可靠依据,根据自然风的风速调整自身的转速,在兼顾减小雾滴飘移量的同时,解决恒定风机大风量防飘造成的能量无效损耗问题;
35、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包括风幕防飘装置、自然风模拟装置和飘移雾滴捕获装置,从而构建了一个飘移量测试模型,以此为基础配合本专利技术所述风幕防飘测试方法能够准确的获得雾滴飘移率;以此为基础,在相同自然风的风速条件下,通过多次调整防飘风机的转速,来确定防飘风机的最佳雾滴防飘转速;
36、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雾滴捕获板设有若干个过风孔和导流槽,静电发生器电性连接雾滴捕获板,气流携带的雾滴在经过过风孔时,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雾滴被吸引并吸附在过风孔的内圆周上,当雾滴的吸附量逐渐增多时,雾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导流槽进入集液槽,并最终汇集到集液箱内,从而能够准确的收集飘移的雾滴;
37、4、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方法,能够建立雾滴与不同自然风的风速和不同防飘风机转速的飘移量模型,能够准确的获得雾滴飘移率,并以雾滴飘移率为参照,进一步确定不同自然风速干扰条件下最佳的雾滴防飘转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幕防飘装置、自然风模拟装置和飘移雾滴捕获装置,所述自然风模拟装置位于所述风幕防飘装置的前方,所述飘移雾滴捕获装置位于所述风幕防飘装置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滴捕获板设有若干个过风孔和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一端连通所述过风孔的底部、另一端连通所述集液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个过风孔呈阵列分布,所述雾滴捕获板上在每一列的过风孔一侧设有竖向分布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的下端连通所述集液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风孔的内径为5-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为左右横向分布的矩形通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药管上依次设置有药液泵、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比例电磁阀。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风模拟装置包括风机支架和送风机,所
8.一种风幕防飘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其包括以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05中,t取值为5-1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V风取值为2m/s、3m/s、4m/s、5m/s、6m/s、7m/s。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幕防飘装置、自然风模拟装置和飘移雾滴捕获装置,所述自然风模拟装置位于所述风幕防飘装置的前方,所述飘移雾滴捕获装置位于所述风幕防飘装置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滴捕获板设有若干个过风孔和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一端连通所述过风孔的底部、另一端连通所述集液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个过风孔呈阵列分布,所述雾滴捕获板上在每一列的过风孔一侧设有竖向分布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的下端连通所述集液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风孔的内径为5-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幕防飘测试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景新,魏志明,李青龙,孙宜田,陈刚,张志起,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