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底托片及电池。
技术介绍
1、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和储能电站的能量存储介质,锂离子电池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方形电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在方形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过程中,裸电芯制造完成后需要被装入硬质的方形铝壳中以完成组装。在将裸电芯装入铝壳之前,需要用mylar膜包覆裸电芯,以防止电芯与铝壳发生短接。现有的硬壳电芯中,极片采用卷绕工艺,在卷芯两侧会存在r角。壳体在冲压成型过程中,为保证壳体强度和气密性,各个面之间会形成r角。在常规的方形硬壳电池装配过程中,电芯一般使用包mylar膜方式将电芯与顶盖进行固定,同时将电芯与壳体进行绝缘。mylar膜由mylar片和底托片热熔组成,底托片位于电芯与壳体底部之间,它的作用一般为使电芯底部绝缘,以及将电芯托起,避免电芯与壳体底部r角接触形成挤压而导致极片受损。
2、随着行业内对电池高能量密度愈发极致地追求,电池内部剩余空间变得愈发有限,底托片本身会占用电池内部一定空间,但是由于底托片一般为实心结构,基本没有储存电解液及供电解
...【技术保护点】
1.底托片,设置于电池(10)的壳体(101)内部的底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边(3)开设有第一通液缺口(31),以使所述第一储液通道(301)通过所述第一通液缺口(31)与所述底片(1)的纵向的一侧边缘连通;所述第二挡边(4)开设有第二通液缺口(41),以使所述第二储液通道(302)通过所述第二通液缺口(41)与所述底片(1)的纵向的一侧边缘连通;所述连接凸台(2)开设有第三通液缺口(21),以使所述第二储液通道(302)通过所述第三通液缺口(21)与所述第一储液通道(301)连通。
3.
...【技术特征摘要】
1.底托片,设置于电池(10)的壳体(101)内部的底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边(3)开设有第一通液缺口(31),以使所述第一储液通道(301)通过所述第一通液缺口(31)与所述底片(1)的纵向的一侧边缘连通;所述第二挡边(4)开设有第二通液缺口(41),以使所述第二储液通道(302)通过所述第二通液缺口(41)与所述底片(1)的纵向的一侧边缘连通;所述连接凸台(2)开设有第三通液缺口(21),以使所述第二储液通道(302)通过所述第三通液缺口(21)与所述第一储液通道(30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凸台(2)设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连接凸台(2)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三储液通道(303),所述第三储液通道(303)与所述第一储液通道(301)和所述第二储液通道(302)均连通,所述第三储液通道(303)与所述底片(1)的横向的两侧边缘连通,所述底片(1)于所述第三储液通道(303)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通液孔(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凸台(5)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撑凸台(6),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凸台(5)设置于所述底片(1)的横向的一侧,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凸台(6)设置于所述底片(1)的横向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边(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撑凸台(5)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通液间隙(201),所述第一挡边(3)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凸台(6)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通液间隙(202),以使所述第一储液通道(301)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通液间隙(201)和所述第二通液间隙(202)与所述底片(1)的横向的两侧边缘连通;所述第二挡边(4)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撑凸台(5)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三通液间隙(203),所述第二挡边(4)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凸台(6)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四通液间隙(204),以使所述第二储液通道(302)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三通液间隙(203)和所述第四通液间隙(204)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诗河,贺鹏程,李海军,王安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能瑞新深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