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汽车领域。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1、在车辆中具有特定应用的热交换器解决方案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其目的是管理在车辆系统中循环的给定流体的温度。热交换器适于在两种流体之间,即,在工作流体与交换流体之间)执行热交换操作。
2、常规地,工作流体是油,其在车辆的一个或多个操作组(例如变速箱组、传动装置组、发动机组)中循环,以管理操作组的温度。工作流体也可以是制冷剂流体。举例而言,制冷剂流体是指通常用于制冷循环的流体(诸如r134a、r744、r290、r718、r717、r1234yfa或r1234yf)中的一种。通常地,交换流体是水基液体。需要以尽可能最佳的方式管理操作组的温度改善操作组的效率并且延长其寿命周期,从而改善整个车辆的性能和寿命周期。因此,越来越期望通过提供特定部件(诸如热交换器)以尽可能最佳的方式管理每个操作组的温度。
3、在多层流液体热交换器的现有设计中,采用下端板中的内嵌通道将完成热交换的制冷剂从底部引出,因此,额外需要另外的部件增强具有内嵌通道的下端板,并且需要将制冷剂从内嵌通道在水平方向引出的部件。
4、上述额外的部件使得多层流液体热交换器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增加。
5、因此,期望获得一种热交换器,其能够通过简单的下端板实现制冷剂的回流,由此简化制造和组装操作。
6、此外,热交换器还需要具有低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包
2、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在下端板状元件中设置连接通道以及在中间板状元件中设置返回通道,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得制冷剂返回,而无需额外的加强下端板状元件的部件以及将制冷剂在水平方向引出的部件。
3、进一步地,第一流体是制冷剂,第二流体是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却液。
4、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将第一流体设置为制冷剂,将第二流体设置为冷却液,能够完成对制冷剂的冷却。
5、进一步地,第一流体入口、第一流体出口都位于上端板状元件上。
6、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将第一流体入口、第一流体出口都设置在上端板状元件上,能够方便安装热交换器的相关管线与阀件。
7、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一流体入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流体连通,每个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入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流体连通。
8、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设置连通关系,能够高效地使得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
9、进一步地,下端板状元件为单个板。
10、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将下端板状元件制作为单个板,简化了下端板状元件,降低了成本。
11、进一步地,上端板状元件、下端板状元件,以及多个中间板状元件为矩形形状。
12、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将上端板状元件、下端板状元件,以及多个中间板状元件设置为矩形形状,便于装配时相互之间的对准。
13、进一步地,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一流体入口和第一流体出口的连通方式构造为,使得第一流体在第一流体通道中形成i形流;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入口和第二流体出口的连通方式构造为,使得第二流体在第二流体通道中形成i形流,第一流体的i形流与第二流体的i形流交叉地设置。
14、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将第一流体的i形流设置为与第二流体的i形流交叉,使得能够增大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15、进一步地,在堆叠的多个中间板状元件中间的一个中间板状元件的与第一流体入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封堵件,并且在该一个中间板状元件的下游侧的另一个中间板状元件的与第一流体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封堵件,使得从水平方向观察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形成“s”形形状。
16、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设置封堵件来使第一流体的流向反向,使得从水平方向观察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形成“s”形形状,延长了第一流体的流动路径的长度,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17、进一步地,第一流体通孔为从中间板状元件向下延伸的凸台孔。
18、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将第一流体通孔形成为从中间板状元件向下延伸的凸台孔,能够容易地在中间板状元件建立返回通道。
19、进一步地,返回通道通过焊接中间板状元件上的凸台孔而形成。
20、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焊接中间板状元件上的凸台孔来形成返回通道,能够将返回通道形成在堆叠的中间板状元件的内部,提高了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21、进一步地,第一流体通道的数量大于第二流体通道的数量。
22、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将第一流体通道的数量设置为大于第二流体通道的数量,使得每个第二流体通道都能够夹在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之间,进一步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23、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中间板状元件之间的扰流板。
24、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在相邻中间板状元件之间设置扰流板,能够在第二流体和第二流体中产生湍流,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热交换。
25、通过本申请的热交换器,至少可以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有益技术效果。
26、第一、通过在下端板状元件中的连接通道,将现有技术中的多个下端板状元件简化为一个部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制冷剂的回流。
27、第二、由于无需在水平方向上将已经完成热交换的制冷剂引出,缩短了返回通道的长度,减少流阻,提高了性能。
28、第三、通过将制冷剂的回流返回通道设置在堆叠的中间板状元件的内部,提高了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29、第四、将制冷剂的入口和出口同时设置在上端板状元件上,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空间设计要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50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是制冷剂,所述第二流体是用于对所述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却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入口(511)、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12)都位于所述上端板状元件(50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流体通道(21)与所述第一流体入口(511)和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12)流体连通,每个第二流体通道(22)与所述第二流体入口(521)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522)流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板状元件(503)为单个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状元件(502)、所述下端板状元件(503),以及多个中间板状元件(504)为矩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21)与所述第一流体入口(511)和所述第一流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堆叠的所述多个中间板状元件(504)中间的一个中间板状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流体入口(51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封堵件(508),并且在该一个中间板状元件的下游侧的另一个中间板状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12)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封堵件(508),使得从水平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形成“S”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通孔(505)为从所述中间板状元件(504)向下延伸的凸台孔(505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通道(5051)通过焊接所述中间板状元件(504)上的所述凸台孔(5055)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21)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的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中间板状元件(504)之间的扰流板(50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50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是制冷剂,所述第二流体是用于对所述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却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入口(511)、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12)都位于所述上端板状元件(50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流体通道(21)与所述第一流体入口(511)和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12)流体连通,每个第二流体通道(22)与所述第二流体入口(521)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522)流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板状元件(503)为单个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状元件(502)、所述下端板状元件(503),以及多个中间板状元件(504)为矩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21)与所述第一流体入口(511)和所述第一流体出口(512)的连通方式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21)中形成i形流;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与所述第二流体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基奥·基隆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欧菲滤清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