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河道治理,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1、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包含河道水体、底泥、驳岸、地表径流及排口,每项内容对于整个河道生态系统都非常重要。调查表明河道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雨污排口、地表径流及底泥内源释放,要想长期保持河道水质在地表三类水及以上,截污控源是前提条件,治理和运维过程中的持续修复与改善机制是关键。
2、目前在河道生态治理领域,业内普遍认为采用微生物菌剂、浮游生物及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是更环保、更高效和更经济的选择,其中通过水生植物来构建水下森林更是备受推崇,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水下森林也存在自身的短板,它对水深、透明度及底泥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当采用微生物菌剂和浮游生物治理河道时,其对河道水环境的要求相对简单,治理效果也比较理想,但也存在维持时间短的不足。为了长期维持良好的治理成果,后续需要定期补充菌剂或浮游生物,导致综合运维成本较高。
3、如中国技术cn202023281994.9公开的应用于河道底泥消解的微生物缓释装置,包括:进水调节静置区,所述进水调节静置区为容器结构,所述进水调节静置区设置有进水口;微生物培养释放区,所述微生物培养释放区为容器结构,所述微生物培养释放区通过弯型管道与所述进水调节静置区连通,所述微生物培养释放区的顶部设置有加菌装置,所述微生物培养释放区的底部设置有微生物培养缓释装置,所述微生物培养释放区设置有出水口。
4、上述技术虽然实现了微生物菌的投放,但是采用单一微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
2、一种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包括一个装置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组合池,一个与所述第一组合池相邻设置的第二组合池,以及一个与所述第二组合池相邻设置的第三组合池。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一个池体,一个设置在所述池体一侧的一体化底座,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一体化底座上的进水系统。所述池体为一个一体化池体,且在每个池子的顶板上均设置有一个透光的检修盖板。所述第一组合池包括一个浮游生物驯化池,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的出水方向上的浮游生物培育池,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培育池的出水方向上的浮游生物存储池。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浮游生物培育池及浮游生物存储池并排设置,且所述浮游生物培育池位于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之间。所述第二组合池包括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一侧的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的出水方向上的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一个位于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一侧的em菌活化池,一个位于所述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的出水方向上的em菌储存池,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内的缓释填料床。所述第二组合池内的四个池呈井字状排列。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与所述em菌活化池之间。所述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与所述em菌储存池之间。所述缓释填料床设置在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内,并位于池内靠近池底的下部。所述第三组合池为一个营养液储存及投加系统,并包括一个位于所述em菌活化池一侧的浮游生物营养液储存池,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营养液储存池的出水方向上的生物菌营养液储存池。
3、进一步地,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四周的保温层,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plc远程控制系统,一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曝气系统,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搅拌器。
4、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底座包括一个位于所述装置主体上的底座顶板,一个与所述底座顶板间隔且平行设置的基础垫板,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底座顶板和所述基础垫板之间的支座,所述底座顶板紧贴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并在所述池体外壳处向外延伸30mm,所述基础垫板固定在地面或者设备平台上的矩形板,且长边一侧比所述底座顶板向外延伸40~50cm,所述支座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底座顶板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基础垫板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系统包括一个用于抽水的进水泵,一个用于过滤的过滤器,一个用于消毒的紫外消毒器,一个供水的连接管道,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连接管道上的阀门。
6、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为包裹在所述池体外侧的保温材料,可以选用聚氨酯或者石棉,厚度为20~30mm。
7、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一个与所述池体间隔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多个设置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池体之间的固定支架,以及一个太阳能发电储能及控制系统,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为一个太阳能电池方阵,设置4~6组,所述固定支架为通过焊接或者紧固件连接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池体之间,所述太阳能发电储能及控制系统由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配电柜、连接线缆构成。
8、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系统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外部的曝气风机,多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曝气器,以及多个连接所述曝气风机与所述曝气器的曝气管,所述曝气器设置在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浮游生物培育池、浮游生物存储池、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及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的靠近池底的底部。
9、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器为一个自动搅拌设备,设置在所述em菌活化池、em菌储存池、浮游生物营养液储存池及生物菌营养液储存池内。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组合池,采用浮游生物驯化增殖技术,通过给土著浮游生物(大型蚤)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浮游生物培育池内得到驯化和增殖,成熟之后转移到所述生物存储池并逐步释放至河道,提高河道土著浮游生物的活性及生物量,提升河道水质净化效果。并通过设置所述第二组合池,采用微生物自持活化与补偿技术,将好氧型微生物菌及em菌持续活化并逐步补充至河道,提高河道微生物菌剂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提升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并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大幅改善河道水质和透明度。采用“驯化+增殖+持续补充”模式和“活化+持续补充”模式来为河道持续补充浮游生物和微生物菌,完成了浮游生物和微生物菌的净化效益的叠加,实现了优势互补,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河道微生态系统的生物链。最后通过设置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与plc远程控制系统,实现装置的远程自动化控制和长期自持运行,有效降低了运维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包括一个装置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组合池,一个与所述第一组合池相邻设置的第二组合池,以及一个与所述第二组合池相邻设置的第三组合池,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一个池体,一个设置在所述池体一侧的一体化底座,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一体化底座上的进水系统,所述池体为一个一体化池体,且在每个池子的顶板上均设置有一个透光的检修盖板,所述第一组合池包括一个浮游生物驯化池,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的出水方向上的浮游生物培育池,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培育池的出水方向上的浮游生物存储池,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浮游生物培育池及浮游生物存储池并排设置,且所述浮游生物培育池位于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之间,所述第二组合池包括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一侧的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的出水方向上的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一个位于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一侧的EM菌活化池,一个位于所述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的出水方向上的EM菌储存池,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内的缓释填料床,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四周的保温层,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PLC远程控制系统,一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曝气系统,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搅拌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底座包括一个位于所述装置主体上的底座顶板,一个与所述底座顶板间隔且平行设置的基础垫板,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底座顶板和所述基础垫板之间的支座,所述底座顶板紧贴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并在所述池体外壳处向外延伸30mm,所述基础垫板固定在地面或者设备平台上的矩形板,且长边一侧比所述底座顶板向外延伸40~50cm,所述支座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底座顶板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基础垫板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系统包括一个用于抽水的进水泵,一个用于过滤的过滤器,一个用于消毒的紫外消毒器,一个供水的连接管道,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连接管道上的阀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为包裹在所述池体外侧的保温材料,可以选用聚氨酯或者石棉,厚度为20~30mm。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一个与所述池体间隔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多个设置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池体之间的固定支架,以及一个太阳能发电储能及控制系统,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为一个太阳能电池方阵,设置4~6组,所述固定支架为通过焊接或者紧固件连接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池体之间,所述太阳能发电储能及控制系统由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配电柜、连接线缆构成。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系统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外部的曝气风机,多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曝气器,以及多个连接所述曝气风机与所述曝气器的曝气管,所述曝气器设置在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浮游生物培育池、浮游生物存储池、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及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的靠近池底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为一个自动搅拌设备,设置在所述EM菌活化池、EM菌储存池、浮游生物营养液储存池及生物菌营养液储存池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包括一个装置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组合池,一个与所述第一组合池相邻设置的第二组合池,以及一个与所述第二组合池相邻设置的第三组合池,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一个池体,一个设置在所述池体一侧的一体化底座,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一体化底座上的进水系统,所述池体为一个一体化池体,且在每个池子的顶板上均设置有一个透光的检修盖板,所述第一组合池包括一个浮游生物驯化池,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的出水方向上的浮游生物培育池,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培育池的出水方向上的浮游生物存储池,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浮游生物培育池及浮游生物存储池并排设置,且所述浮游生物培育池位于所述浮游生物驯化池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之间,所述第二组合池包括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一侧的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的出水方向上的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一个位于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一侧的em菌活化池,一个位于所述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的出水方向上的em菌储存池,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内的缓释填料床,所述第二组合池内的四个池呈井字状排列,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与所述em菌活化池之间,所述好氧型生物菌储存池位于所述浮游生物存储池与所述em菌储存池之间,所述缓释填料床设置在所述好氧型生物菌活化池内,并位于池内靠近池底的下部,所述第三组合池为一个营养液储存及投加系统,并包括一个位于所述em菌活化池一侧的浮游生物营养液储存池,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浮游生物营养液储存池的出水方向上的生物菌营养液储存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四周的保温层,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plc远程控制系统,一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曝气系统,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搅拌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河道治理的微型生物联合净化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亚斌,周雅娟,金笑,张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爱迪曼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