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适配体的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53172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27 1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适配体的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方法,属于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氧化石墨烯的合成、工作电极的制备、双通道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和双通道电化学同时检测毒素四个步骤。将亚甲基蓝标记的黄曲霉毒素B1适配体和二茂铁标记的赭曲霉毒素A适配体分别通过金巯键固定在纳米金和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衬底的ITO导电玻璃电极的两个工作区内,利用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分别特异性诱导相应标记适配体发生构象改变,引起电极上的MB和Fc信号电流变化实现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同时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适配体的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方法。


技术介绍

1、霉菌毒素是不同种类的真菌在温度和湿度适宜时产生的一类有毒的次级代谢物。霉菌毒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因菌种而异,它们会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菌毒素是最常见的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对人类有剧毒、高致病性和致癌作用。目前,已分离鉴定出20多种黄曲霉毒素,包括b、g、m和有毒醇类。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毒性最强。早在1993年,afb1就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列为ia类致癌物。研究表明,短时间接触大量afb1会产生急性毒性,导致肝损伤、出血性坏死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长期接触微量afb1则会产生慢性毒性,导致人体生长受阻和慢性肝损伤。赭曲霉毒素主要是由某些产生曲霉菌和青霉菌的真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在结构上与异香豆素衍生物相似,主要分为三种结构类似物,即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和赭曲霉毒素c(otc)。其中ota毒性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适配体的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和金纳米粒子AuNP修饰铟锡氧化物电极,并将亚甲基蓝MB标记的黄曲霉毒素B1适配体Apt1和二茂铁Fc标记的赭曲霉毒素A适配体Apt2与它们分别对应的辅助DNA链cDNAα和cDNAβ杂交形成双链复合物Apt1-cDNAα和Apt2-cDNAβ,接着利用适配体上修饰的巯基和金纳米粒子AuNP之间的金-硫化学键将Apt1-cDNAα和Apt2-cDNAβ分别固定在AuNP-ErGO衬底的ITO导电玻璃电极的两个工作区内;当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存在时,适配体能够识别并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适配体的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和金纳米粒子aunp修饰铟锡氧化物电极,并将亚甲基蓝mb标记的黄曲霉毒素b1适配体apt1和二茂铁fc标记的赭曲霉毒素a适配体apt2与它们分别对应的辅助dna链cdnaα和cdnaβ杂交形成双链复合物apt1-cdnaα和apt2-cdnaβ,接着利用适配体上修饰的巯基和金纳米粒子aunp之间的金-硫化学键将apt1-cdnaα和apt2-cdnaβ分别固定在aunp-ergo衬底的ito导电玻璃电极的两个工作区内;当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存在时,适配体能够识别并结合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导致相应适配体的空间结构发生卷曲,引起mb和fc信号电流变化,从而实现对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同时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得一种基于适配体的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适配体的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艳陈淑萍毛伟伟余林欢刘悦林舒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