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及其创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44424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及其创建方法,其包括:人工林;生态沟渠,生态沟渠中设有第一植物恢复系统;溪流,溪流与生态沟渠相互连通,其中设有第二植物恢复系统;季节性湿地水泡,其设置于人工林的林窗区,且位于溪流的路径上,其中设有第三植物恢复系统;水塘,其设置于人工林的地势低洼区域,且位于溪流的路径上,其中设有动物恢复系统及第四植物恢复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自发丰富人工林内植物群落,恢复动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地,提升生物多样性,且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病虫害及水土流失的产生;此外,本申请在不破坏原有人工林地结构,降低对人工林地的改造成本以及对人工林的经营和维护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指一种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及其创建方法


技术介绍

1、天然林因其强大的适应力和稳定的森林结构,拥有较为完整的生物链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也展示了其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稳定性的重要贡献。天然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高物种多样性,使其成为维护生态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

2、然而,人工林的单一树种组成导致其生态系统抵抗力较弱,易受病虫害侵袭,需要频繁的管理和化学农药使用,这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持续污染。此外,人工林种植可能引发土壤侵蚀、消耗地下水等问题,对林地土质、水质以及周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3、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国在公开的专利文献中已经有了一系列针对人工林恢复及改造的研究。例如,公告号cn114246119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恢复人工林的造林方法,其通过在人工林下种植阔叶树,采取采伐、抚育等措施,为人工林创造近自然的生境,实现快速、高效、生物多样的生态修复。

4、然而尽管上述技术以及与之相近的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工林的生态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但改造面积广、施工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至少一个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置于所述水塘的排水口处,所述溢流堰深度为0.3-0.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物恢复系统包括植湿生湿地植物和/或半湿生湿地植物,且所述第一植物恢复系统中的植物密度为400-500m/h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沟渠深度为0.3-0.4m,边坡坡比为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至少一个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置于所述水塘的排水口处,所述溢流堰深度为0.3-0.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物恢复系统包括植湿生湿地植物和/或半湿生湿地植物,且所述第一植物恢复系统中的植物密度为400-500m/h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沟渠深度为0.3-0.4m,边坡坡比为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植物恢复系统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沉水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且所述第二植物恢复系统中的植物密度为100-200m/h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溪流深度为0.3-0.5m,边坡坡比1:1-1:8,所述溪流包括石溪、草溪及生物溪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人工林的网状小微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溪布设于所述人工林中郁闭度大于0.7的区域,且所述石溪边缘种植耐阴挺水植物;所述草溪布设于所述人工林中郁闭度0.4-0.7的区域,且草溪边缘种植富集植物;所述生物溪布设于所述人工林中郁闭度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树青王铭钊康晓光陈俊俞志
申请(专利权)人: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