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43290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6:44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包括:托架;盖板,与托架之间界定形成两个在第一方向上布设的容纳空间;盖板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形成风口组,每组风口组包括相互独立的进风口与排风口,两个容纳空间与风口组一一对应连通;两个热管理机组,分别设于两个容纳空间内;进风口供气流流向容纳空间用于其内的热管理机组散热,排风口供热管理机组散热后形成的气流流出容纳空间。与每个热管理机组对应设置的进风口与排风口位于盖板的同一侧,当进风口与出风口位于同一侧时,能够缩短进风口与排风口之间的间距,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背对背设置两个热管理机组,在两个热管理机组的配合作用下能够满足大功率电池系统换热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池系统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电池系统包括车载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系统。普通的车载电池系统功率小,具有一定的抗振性能。储能电池系统功率较大,一般只适用于静态工况。车载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系统均配置有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通过管路与电池簇相连,换热介质在热管理系统与电池簇之间循环流动,能够确保电池簇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2、一些特殊车辆中,如轨道机车,需要布置大功率电池系统,且由于电池系统需要满足一定的抗振要求,其热管理系统一般选择普通车载电池系统用热管理系统。而普通车载电池系统的热管理系统的进出风口,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侧,这种布置方式,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距离较长,使得空间利用率不高,不能满足大功率电池系统换热的目的,进而不能满足特殊车辆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热管理系统进出风口的布置方式使得空间利用率低进而不能适配大功率电池系统的问题,提供一种布置方式合理以适配大功率电池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0)包括罩体(24)及设于所述罩体(24)内的隔板(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的腔壁与所述热管理机组(30)界定形成相互独立的进风通道(40)与排风通道(50),所述进风通道(40)与相对应的所述进风口(211)连通,所述排风通道(50)与相对应的所述排风口(2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211)的进风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面向所述托架(10)的方向倾斜,所述排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0)包括罩体(24)及设于所述罩体(24)内的隔板(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的腔壁与所述热管理机组(30)界定形成相互独立的进风通道(40)与排风通道(50),所述进风通道(40)与相对应的所述进风口(211)连通,所述排风通道(50)与相对应的所述排风口(2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211)的进风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面向所述托架(10)的方向倾斜,所述排风口(212)的排风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背向所述托架(10)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具有第一百叶(22)与第二百叶(23),所述进风口(211)形成于所述第一百叶(22),所述排风口(212)形成于所述第二百叶(2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机组(30)与所述托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鹏
申请(专利权)人: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