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4181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6:34
本申请提供一种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及车辆。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包括车架以及连接至车架的发动机舱,所述车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车架纵梁以及若干车架横梁,所述车架纵梁上固定设置有一对减震塔,所述减震塔与所述发动机舱通过紧固件硬连接;所述发动机舱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立柱,所述发动机舱的后端设置有前围板,所述前端立柱及所述前围板分别与所述车架通过紧固件硬连接。本申请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及车辆提高了车辆的弯曲、扭转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不断提出着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非承载式车辆的车架与车身通常为软连接,车身扭转刚度较差、安全性能低的同时降低了乘坐舒适性。

2、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及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升扭转刚度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及车辆。

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包括车架以及连接至车架的发动机舱,所述车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车架纵梁以及若干车架横梁,所述车架纵梁上固定设置有一对减震塔,所述减震塔与所述发动机舱通过紧固件硬连接;所述发动机舱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立柱,所述发动机舱的后端设置有前围板,所述前端立柱及所述前围板分别与所述车架通过紧固件硬连接。

3、进一步地,所述车架纵梁的前端设置有向外突伸的平台式安装板,所述前端立柱的下端形成有翻边,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翻边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4、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以及连接至车架的发动机舱,所述车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车架纵梁以及若干车架横梁,所述车架纵梁上固定设置有一对减震塔,所述减震塔与所述发动机舱通过紧固件硬连接;所述发动机舱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立柱,所述发动机舱的后端设置有前围板,所述前端立柱及所述前围板分别与所述车架通过紧固件硬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前端设置有向外突伸的平台式安装板,所述前端立柱的下端形成有翻边,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翻边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板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以及连接至车架的发动机舱,所述车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车架纵梁以及若干车架横梁,所述车架纵梁上固定设置有一对减震塔,所述减震塔与所述发动机舱通过紧固件硬连接;所述发动机舱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立柱,所述发动机舱的后端设置有前围板,所述前端立柱及所述前围板分别与所述车架通过紧固件硬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前端设置有向外突伸的平台式安装板,所述前端立柱的下端形成有翻边,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翻边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板与每个所述前端立柱均通过3个所述第一紧固件连接,3个所述第一紧固件呈三角分布;所述第一紧固件自下而上穿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还包括一对上纵梁,沿车身宽度方向所述减震塔靠内的一侧与所述车架纵梁焊接固定,所述减震塔靠外的一侧与所述上纵梁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纵梁包括相互扣合的上纵梁内板与上纵梁外板以及上纵梁连接板,所述上纵梁连接板的上部与所述上纵梁内板连接,所述上纵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丽夏平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