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组装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38032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5: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内组装系统,涉及注塑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注塑组件,包括第一模仁和斜顶,所述第一模仁设有内腔,所述斜顶具有插置于所述内腔中的第一状态,以及自所述内腔中移出的第二状态,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斜顶与所述内腔配合形成用于注塑组装件的第一注塑位;第二注塑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模仁相对的第二模仁,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可合模形成第二注塑位,所述第二注塑位用于注塑被组装件;以及顶出组件,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顶出组件用于将组装件移出所述第一注塑位并与被组装件组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升了注塑件组装作业效率,并减少了作业成本和组装失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特别涉及一种模内组装系统


技术介绍

1、用于空调或冷暖机出风的百叶组件由多根导风条和连接多根导风条的连杆组成。在百叶组件生产时,需要将导风条与连接组件分别进行注塑,在注塑完成后,通常将导风条与连接组件进行人工组装成百叶组件,通过传统的的人工组装,其生产效率极十分低且容易因操作而导致产品报废,即使通过专用组装治具装配,也存在产品注塑后二次周转及组装治具投入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模内组装系统,旨在提升注塑件组装作业效率,并减少作业成本和组装失误。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内组装系统,包括:

3、第一注塑组件,包括第一模仁和斜顶,所述第一模仁设有内腔,所述斜顶具有插置于所述内腔中的第一状态,以及自所述内腔中移出的第二状态,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斜顶与所述内腔配合形成用于注塑组装件的第一注塑位;

4、第二注塑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模仁相对的第二模仁,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仁还设有第一子注塑腔,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一子注塑腔并排设置,所述斜顶朝向所述第二模仁的一面设有第二子注塑腔,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子注塑腔和第二子注塑腔拼接形成第一注塑腔,所述第二模仁设有第二注塑腔,在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合模时,所述第一注塑腔与所述第二注塑腔连接形成所述第二注塑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背离所述第二模仁的一面开设有注塑槽,所述内腔内壁形成凸部,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凸部插置于所述注塑槽形成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仁还设有第一子注塑腔,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一子注塑腔并排设置,所述斜顶朝向所述第二模仁的一面设有第二子注塑腔,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子注塑腔和第二子注塑腔拼接形成第一注塑腔,所述第二模仁设有第二注塑腔,在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合模时,所述第一注塑腔与所述第二注塑腔连接形成所述第二注塑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背离所述第二模仁的一面开设有注塑槽,所述内腔内壁形成凸部,在所述斜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凸部插置于所述注塑槽形成所述第一注塑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塑组件还包括斜顶驱动件,所述斜顶驱动件驱动连接所述斜顶,所述斜顶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斜顶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斜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背离所述顶出组件的一侧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斜面,所述内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二斜面,所述斜顶驱动件可驱动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二斜面滑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组件包括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模仁的顶杆,以及驱动连接所述顶杆的顶杆驱动件,所述顶杆可插置于所述内腔用于连接组装件,在所述斜顶移出所述内腔时,所述顶杆用于将组装件定位在所述内腔。

7.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于洪涛劳新华朱建华王香胜龙俊元邵禹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