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7644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5: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自冲击密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包括静环、动环、悬柱,悬柱根据装配关系分别置于静环或动环内,静环、动环和悬柱固定后形成非接触间隙构成流体通道,悬柱由橡胶块、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构成,橡胶块夹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一根螺杆穿过两个攻有反向螺纹左右滑块,通过转动螺杆带动从而带动左右滑块相互靠拢或分离,左右滑块同时向内靠拢会挤压橡胶块,让橡胶块发生形变,从而来减少流道的间隙,通过左右滑块同时向外移动,橡胶块在没有挤压的情况下会复位,从而恢复到原来的间隙大小,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自冲击密封的基础上,设计可变形的悬柱,以期更好实现密封的零泄漏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冲击密封,具体为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1、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115076374b记载了一种节流高效且间隙固定的非接触式自冲击密封,该专利主要介绍新型自冲击密封的主要结构,包括外环、悬柱、动环三个部分,并对该结构进行了仿真研究,探究其泄漏特性和密封性能。该密封具有非接触式密封零磨损、高稳定性等优势,但由于密封间隙由悬柱和动静环之间的配合所决定,只有重新设计密封尺寸才能改变密封间隙,为此提供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通过改变悬柱形状来改变密封间隙,以此在降低了设计成本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包括静环、动环、悬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柱根据装配关系分别置于静环或动环内,静环、动环和悬柱固定后形成非接触间隙构成流体通道,所述悬柱由橡胶块、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构成,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包括静环(1)、动环(2)、悬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柱(3)根据装配关系分别置于静环(1)或动环(2)内,静环(1)、动环(2)和悬柱(3)固定后形成非接触间隙构成流体通道,所述悬柱(3)由橡胶块(301)、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303)构成,所述橡胶块(301)夹在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303)之间,所述橡胶块(301)的中部穿有横螺杆(8),所述横螺杆(8)上还设有第一螺纹(801)和第二螺纹(802),所述横螺杆(8)与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303)通过螺纹相连,所述横螺杆(8)与传动丝杆相连,所述传动丝杆与第三丝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包括静环(1)、动环(2)、悬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柱(3)根据装配关系分别置于静环(1)或动环(2)内,静环(1)、动环(2)和悬柱(3)固定后形成非接触间隙构成流体通道,所述悬柱(3)由橡胶块(301)、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303)构成,所述橡胶块(301)夹在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303)之间,所述橡胶块(301)的中部穿有横螺杆(8),所述横螺杆(8)上还设有第一螺纹(801)和第二螺纹(802),所述横螺杆(8)与第一滑块(302)和第二滑块(303)通过螺纹相连,所述横螺杆(8)与传动丝杆相连,所述传动丝杆与第三丝杆(1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丝杆包括第二丝杆(10)或第一丝杆(9)和第二丝杆(10)的组合,所述第一丝杆(9)和第二丝杆(10)之间通过齿轮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隙可控的自冲击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螺杆(8)通过第一螺纹(801)与第二滑块(303)相连,所述横螺杆(8)通过第二螺纹(802)与第一滑块(302)相连,所述第一螺纹(801)和第二螺纹(802)对称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衍郁梁伟郑伟何一鸣李猛张永杰葛高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