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36399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4:47
本申请涉及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采用简易套管针置入方式无法有效保护深部脏器且在置管时分流管可能在腹壁内盘旋或打折的问题。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包括:用于穿刺腹腔的腹腔穿刺器和用于放置腹腔端分流管的鞘管组件;鞘管组件具有外鞘管和内鞘管,内鞘管转动设于外鞘管内;外鞘管的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一开口,内鞘管的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二开口;当内鞘管在外鞘管内转动过程中,鞘管组件能够在侧壁封闭状态和侧壁打开状态两种状态下切换,分流管能够沿侧壁打开状态的鞘管组件送入腹腔。本申请采用穿刺置管的方式,不需要腹腔镜辅助,操作简单,省时创伤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医疗器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放置到腹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常规的开腹置入:这种方法对于创伤较大(切口4-5cm),耗时,肥胖患者困难,并发症较多,术后恢复时间长。2.腹腔镜辅助放置:这种方法需要具备腹腔镜,且操作者熟悉腹腔镜操作,对于非普外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设备要求高,成本高昂。3.简易的套管针(trocar):这种方式穿刺腹腔时,无法对深部脏器进行有效保护;是否穿破腹膜无法有效确认;置管时,腹壁脂肪会从侧方开槽挤入管鞘内,阻碍送管,导致分流管可能在腹壁内盘旋或打折。

2、综上,现有技术中采用开腹置入方式对患者创伤大、采用腹腔镜辅助放置方式对操作者要求非常高,难以普及、采用简易套管针置入方式无法有效保护深部脏器且在置管时分流管可能在腹壁内盘旋或打折。因此,急需提供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鞘管(11)的径向截面为第一圆弧,所述外鞘管(10)的径向截面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一圆弧具有第一圆心角,第二圆弧具有第二圆心角,且第一圆心角与第二圆心角之和大于3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鞘管(11)的内鞘前段(12)具有头部(12-1)和尾部(12-2),所述尾部(12-2)与所述内鞘管(11)的内鞘尾段(13)连接,所述尾部(12-2)的截面为1/2圆,所述头部(12-1)的截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鞘管(11)的径向截面为第一圆弧,所述外鞘管(10)的径向截面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一圆弧具有第一圆心角,第二圆弧具有第二圆心角,且第一圆心角与第二圆心角之和大于3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鞘管(11)的内鞘前段(12)具有头部(12-1)和尾部(12-2),所述尾部(12-2)与所述内鞘管(11)的内鞘尾段(13)连接,所述尾部(12-2)的截面为1/2圆,所述头部(12-1)的截面为3/4圆,所述头部(12-1)与尾部(12-2)之间自然过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管(10)的外鞘尾段(22)的侧壁上设有横向滑槽(18)和纵向滑槽(19),纵向滑槽(19)位于所述横向滑槽(18)的下方并且与横向滑槽(18)的一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管(10)的外壁上还设有外鞘紧缩扳手(20)和纵向紧缩缝(17),所述外鞘紧缩扳手(20)被配置为通过控制所述纵向紧缩缝(17)的缝隙大小以控制所述外鞘管(10)的内径大小,从而实现对分流管夹持和释放。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远征马丽超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