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散热器,特别涉及一种微通道散热器。
技术介绍
1、液冷散热技术主要采用单相冷板式液冷技术。该种散热器在流道内通常布置一定数量的翅片结构,从而达到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散热器换热性能的目的,其中各个翅片中间的微小流道相互独立,液体进入各微通道后不互相混合。其中,由于工艺问题,翅片多为直翅形式,即翅片为类似直平板式结构。简单的提升散热能力的方案为提升通道内液体工质流量、流速,从而增大换热效率。
2、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3、目前的冷板式液冷散热器因通常是左右分别设置流体的入口与出口,使得流体在腔体内的流动通道较长,存在对待散热的电子器件例如芯片等散热均匀性不足的问题,从而造成芯片均温性不足,进而导致芯片的可靠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微通道散热器,能够提高散热均匀性。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微通道散热器,包括进液口及出液口,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内部具有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口(10)及出液口(20),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0)内部具有连通所述进液口(10)与所述出液口(20)的液体通道,所述进液口(10)与所述出液口(20)设置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0)的顶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0)的底部用于与热源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通道还包括分流缓冲腔(30)和分流口(40),从所述进液口(10)进入所述分流缓冲腔(30)的液体工质分别自两个所述分流口(40)进入所述换热腔(50),再分别从三个所述微小通道出口(60)中流出所述换热腔(5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口(10)及出液口(20),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0)内部具有连通所述进液口(10)与所述出液口(20)的液体通道,所述进液口(10)与所述出液口(20)设置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0)的顶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0)的底部用于与热源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通道还包括分流缓冲腔(30)和分流口(40),从所述进液口(10)进入所述分流缓冲腔(30)的液体工质分别自两个所述分流口(40)进入所述换热腔(50),再分别从三个所述微小通道出口(60)中流出所述换热腔(5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110)、分液器(120)及底板(130),所述分液器(120)装配在所述上盖(110)内,所述上盖(110)与所述底板(130)一体钎焊成整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0)包括入口筒(111)、出口筒(112)及盖体(113),所述入口筒(111)、所述出口筒(112)设置在所述盖体(113)的顶面上并与所述盖体(113)内部连通;所述底板(130)包括板体(131)及设置在所述板体(131)上的翅片组(132),所述板体(131)封闭于所述盖体(113)的底部开口处;所述板体(131)与所述分液器(120)将所述翅片组(132)夹在其间形成所述换热腔(5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组(132)中多个翅片平行间隔分布,相邻的所述翅片间形成所述换热区(50)的流体工质微通道;所述翅片组(132)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盖体(113)内部的尺寸,以使所述翅片组(132)与所述盖体(113)之间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裕东,杨玺,王盛,余伟坤,熊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