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496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4:3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涉及飞行器翼型技术领域。本技术为解决现有协同射流翼型只有上翼面设有射流通道,上下翼面压差低的问题,提出以下技术方案:其包括翼型本体、上翼面以及下翼面,在上翼面和下翼面的前缘和后缘分别开设有喷射槽和吸力槽,上翼面的喷射槽和吸力槽之间形成第一射流通道,下翼面的喷射槽和吸力槽之间形成第二射流通道,喷射槽和吸力槽分别开有喷口和吸力口。产生有益效果:该翼型上翼面的射流是从前缘吹向后缘,下翼面射流是从后缘吹向前缘,进而增大了上下翼面的压差,提高了飞行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翼型结构可极大增加机翼升力,提高了飞行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飞行器翼型,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


技术介绍

1、自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问世以来,增升减阻问题一直是航空工程领域的核心挑战。为了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工程师们一直在寻求高效的流动控制技术。协同射流翼型(co-flow jet,cfj)作为一种创新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由国际研究者引入,现已成为实现飞机综合性能提升的关键途径。

2、在传统飞行器设计中,飞行器的升力和阻力控制通常依赖于复杂的机械结构和舵面,这不仅增加了飞行器的重量,还可能导致机械部件的损坏和维护成本的增加。此外,某些气动状况下,飞行器容易发生失速或分离现象,降低了飞行性能。

3、cfj技术是一种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通过喷射高速气流,改变周围气流的流动特性,从而实现协同射流翼型的控制。具体而言,cfj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分离现象,提高升阻比,改善失速特性,以及增加飞机空气动力性能。此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适用于多种翼型,同时不涉及复杂的机械结构或运动部件,使其易于执行和维护。

4、cfj技术的应用为飞行器提供了显著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翼型本体(1)、设置在所述翼型本体顶部的上翼面(2)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翼面(2)下端的下翼面(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射槽(4)与所述第一吸力槽(5)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射流通道(8),所述第二喷射槽(6)与所述第二吸力槽(7)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射流通道(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射槽(4)与所述第一吸力槽(5)在机翼内部通过高压气室连接,所述第二喷射槽(6)与所述第二吸力槽(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翼型本体(1)、设置在所述翼型本体顶部的上翼面(2)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翼面(2)下端的下翼面(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射槽(4)与所述第一吸力槽(5)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射流通道(8),所述第二喷射槽(6)与所述第二吸力槽(7)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射流通道(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短距起降阶段的协同射流翼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射槽(4)与所述第一吸力槽(5)在机翼内部通过高压气室连接,所述第二喷射槽(6)与所述第二吸力槽(7)在机翼内部通过所述高压气室连接,所述高压气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喷射槽(4)和所述第二喷射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建军杨晋栋陈涛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