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底撑杆,具体为一种车底撑杆。
技术介绍
1、车底撑杆是将汽车车底进行支撑的装置,汽车在进行生产制造时,会需要将车辆撑起而进行零件的安装以及对车况进行检验等工作,现有车底撑杆大多采用液压撑杆,对车底直接进行支撑。
2、比如公告号为cn207671605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汽车制造用车底撑杆,括底座、支撑柱、丝杠、托架、升降螺丝、防降螺栓;底座为水平板状,其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为管状,其内腔设有丝杠;所述丝杠的上端部与托架固定连接,其中部在支撑柱上端部的位置处设置有升降螺丝,其下端部与支撑柱间设置有防降螺栓;所述升降螺丝上设置有转动手柄;所述底座与支撑柱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板。
3、现有车底撑杆通常使用液压撑杆或机械车底撑杆,但是在使用液压撑杆时,液压撑杆容易存在泄漏和自锁能力差的问题,若利用机械车底撑杆进行支撑,通常使用单组机械车底撑杆支撑,会容易出现支撑不稳定的现象,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因此亟需一种车底撑杆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底撑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车底撑杆通常使用液压撑杆或机械车底撑杆,但是在使用液压撑杆时,液压撑杆容易存在泄漏和自锁能力差的问题,若利用机械车底撑杆进行支撑,通常使用单组机械车底撑杆支撑,会容易出现支撑不稳定的现象,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底撑杆,包括:底座和固定座,所述底座上端固定设置有固定
3、优选的,所述第一螺套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插设在第一限位槽内部,所述第一限位槽开设在固定座内部。
4、优选的,所述底座底端固定设置有防滑垫9,所述防滑垫9底端设置有纳米级防滑纹。
5、优选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固定设置在固定座外壁,所述固定柱内部插设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远离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另一组固定座外壁。
6、优选的,所述固定座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套,所述第二螺套与移动柱外壁相连接,所述第二螺套可在固定柱内部滑动。
7、优选的,所述移动柱外壁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插设在滑槽内部,所述滑槽开设在固定柱内部。
8、优选的,所述第二螺套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插设在第二限位槽9内部,所述第二限位槽9开设在固定板内部。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0、1、该车底撑杆设置有支撑结构,当需要使用该车底撑杆时,首先利用液压举升装置将汽车举升至合适高度后,在将车底撑杆放置在汽车底部,转动转杆,带动第一锥齿轮同步转动,再齿牙啮合作用下,带动第二锥齿轮同步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螺纹杆同步转动,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第一螺套同步移动,进而带动支撑柱同步调节高度,使其调节成支撑车底的适配高度后进行支撑,通过该设计,实现该车底撑杆可便捷灵活调节支撑高度,方便支撑,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11、2、该车底撑杆设置有调节结构,利用该车底撑杆支撑时,可根据放置支撑的需求,调节移动柱在固定柱内部的位置,进而调节两组固定座之间的位置,可利用两组固定座和支撑柱对汽车车底进行支撑,更加稳定,调节移动柱与固定柱内部的位置时,转动第二螺纹杆,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第二螺套进行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柱同步移动,可便捷调节两组支撑柱之间的距离,通过该设计,实现该车底撑杆可利用两组支撑单元进行支撑,相比于一组支撑单元支撑更加稳定,并且可根据需求调节两组支撑单元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底撑杆,包括:底座(111)和固定座(112),所述底座(111)上端固定设置有固定座(11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2)内部设置有支撑结构(2),所述固定座(112)外部设置有调节结构(3),所述支撑结构(2)包括转杆(211),所述转杆(211)活动设置在固定座(112)内部,所述转杆(211)插设在固定座(112)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12),所述第一锥齿轮(212)外部通过齿牙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13),所述第二锥齿轮(213)固定连接在第一螺纹杆(214)外壁,所述第一螺纹杆(214)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套(215),所述第一螺套(215)后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柱(216),所述支撑柱(216)设置在固定座(112)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底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套(215)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217),所述第一限位块(217)插设在第一限位槽(218)内部,所述第一限位槽(218)开设在固定座(112)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底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1)底端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底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结构(3)包括固定柱(311),所述固定柱(311)固定设置在固定座(112)外壁,所述固定柱(311)内部插设有移动柱(312),所述移动柱(312)远离固定柱(3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另一组固定座(112)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底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2)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13),所述固定板(313)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螺纹杆(314),所述第二螺纹杆(314)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套(315),所述第二螺套(315)与移动柱(312)外壁相连接,所述第二螺套(315)可在固定柱(311)内部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底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柱(312)外壁固定连接有滑块(316),所述滑块(316)插设在滑槽(317)内部,所述滑槽(317)开设在固定柱(311)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底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套(315)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318),所述第二限位块(318)插设在第二限位槽(319)内部,所述第二限位槽(319)开设在固定板(313)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底撑杆,包括:底座(111)和固定座(112),所述底座(111)上端固定设置有固定座(11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2)内部设置有支撑结构(2),所述固定座(112)外部设置有调节结构(3),所述支撑结构(2)包括转杆(211),所述转杆(211)活动设置在固定座(112)内部,所述转杆(211)插设在固定座(112)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12),所述第一锥齿轮(212)外部通过齿牙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13),所述第二锥齿轮(213)固定连接在第一螺纹杆(214)外壁,所述第一螺纹杆(214)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套(215),所述第一螺套(215)后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柱(216),所述支撑柱(216)设置在固定座(112)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底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套(215)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217),所述第一限位块(217)插设在第一限位槽(218)内部,所述第一限位槽(218)开设在固定座(112)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底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1)底端固定设置有防滑垫(219),所述防滑垫(219)底端设置有纳米级防滑纹。...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