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新能源汽车轮胎内胎用检测台,特别是涉及应用于内胎质量检测的一种新能源汽车轮胎内胎用检测台。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轮胎内胎的质量和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内胎作为轮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密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直接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和使用寿命。传统的内胎检测方法,如人工目检、硬度测试等,存在效率低、精度不足、易漏检等问题,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内胎批量化生产的高标准、高效率的质控需求。
2、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4913887b公开了一种内胎检测装置及方法,采用上下模夹具和气压检测装置,实现了内胎气密性的自动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精度。但该装置主要针对气密性检测,未涉及内胎其他性能指标的综合评估。
3、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1323174b公开了一种轮胎制造成型后检测系统及方法,通过移动装置和检测装置配合,对内胎进行固定和气密性检测,可标记漏气部位,便于后续检修。但该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检测功能较为单一。
4、以上设计通过自动化装置提高了内胎检测的效率和可靠性,但还存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轮胎内胎用检测台,包括内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胎外端接触设置有对称设置的左夹持部和右夹持部,所述左夹持部和右夹持部均包括与内胎外端相配合并接触设置的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所述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与内胎之间设有滚珠层(3),所述滚珠层(3)由多个球形滚珠构成,且与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对应的球形滚珠分别与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背离内胎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杆(4),多个所述支杆(4)背离内胎一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靠近内胎一端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轮胎内胎用检测台,包括内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胎外端接触设置有对称设置的左夹持部和右夹持部,所述左夹持部和右夹持部均包括与内胎外端相配合并接触设置的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所述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与内胎之间设有滚珠层(3),所述滚珠层(3)由多个球形滚珠构成,且与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对应的球形滚珠分别与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压紧段(1)和第二压紧段(2)背离内胎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杆(4),多个所述支杆(4)背离内胎一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靠近内胎一端固定连接有检测固定环(6),所述检测固定环(6)和内胎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检测部(7)、第二检测部(8)和第三检测部(9),所述第一检测部(7)、第二检测部(8)和第三检测部(9)均包括多个超声检测轮(10),多个所述超声检测轮(10)围绕内胎外端圆周阵列分布,多个所述超声检测轮(10)转轴上均转动连接有调节活塞(11),所述调节活塞(11)背离超声检测轮(10)一端滑动连接有调节缸筒(12),多个所述调节缸筒(12)均与检测固定环(6)固定连接,且多个调节缸筒(12)连接有同一个压力控制系统,所述压力控制系统电连接有控制器,多个所述调节活塞(11)上均设有光栅尺和压力传感器,多个所述超声检测轮(10)、光栅尺和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内胎充气口与压力控制系统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轮胎内胎用检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靠近内胎一端固定连接有动力固定杆(13),所述动力固定杆(13)靠近内胎一端固定连接有动力轮支撑杆(14),所述动力轮支撑杆(14)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滑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轮胎内胎用检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胎外端接触设置有第一动力轮(15)和第二动力轮(16),所述第一动力轮(15)和第二动力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初军鹏,刘洁,张恩铭,于红海,王迪,刘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市润通橡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