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板式冷却器的电动机的附加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3409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02 1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该电动机具有带有绕组系统的定子(17)和以能绕轴(7)旋转的方式安装的转子(18),其中,附加冷却器(4)实施为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有主循环(2)和在流体方面与主循环分离的次循环(3),其中,附加冷却器(4)具有壳体(15),该壳体具有接收开口(22),被实施为板式热交换器的能更换的模块(1)能被插入到接收开口中,其中,附加冷却器(4)的壳体(15)具有中央通道(20)、特别是平行于次循环(3)的轴的中央通道,该通道特别地在壳体(15)的中心延伸,并且次循环(3)的排气通道(38)从壳体(15)的侧面引出、特别是垂直于供气通道(37)引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封闭式电动机的附加冷却器、电动机、一种冷却电动机的方法以及电动机的用途。


技术介绍

1、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损耗,必须排除该损耗才能保证电动机的正常运行。

2、在此,主要使用各种冷却介质,例如,气体(特别是空气)或液体(特别是水)。

3、在封闭电动机中,存在内部封闭的冷却循环(主循环),其中,循环的特别是空气或其他介质。在此,主循环的介质的循环冷却是在机器上布置的热交换器(次循环)中进行的。

4、本质上,除其他外,对于这些封闭式电动机,存在两种已知的空气冷却器原理。一方面是管束式空气对空气热交换器。缺点是这需要相对较大的结构体积和昂贵的制造成本。为了保持冷却性能,需要对管束式空气对空气热交换器的各个管进行清洁,该情况非常复杂。此外,几乎不能对电动机进行对称、均匀的冷却。

5、此外,空气对空气板式热交换器基本上由wo 01/05017a1和wo 2016/046407a1已知。这些热交换器的缺点是结构比较复杂并且空气引导部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以此为出发点,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目的是避免上述缺点并且提供一种电动机的附加冷却器,该附加冷却器具有相对简单的空气引导部并且能适应电动机所需的热负荷。

2、所提出目的通过一种电动机的附加冷却器成功实现,该电动机具有带有绕组系统的定子和能绕轴旋转安装的转子,

3、-其中,附加冷却器实施为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有主循环和在流体方面与主循环分离的次循环,p>

4、-其中,附加冷却器具有带有接收开口的壳体,被实施为板式热交换器的能更换的模块能被插入到接收开口中,

5、-其中,附加冷却器的壳体具有次循环的特别是平行于轴的中央通道,该中央通道特别在壳体的中心延伸,并且次循环的排气通道从壳体的侧面引出,特别是垂直于供气通道。

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带有附加冷却器的电动机,成功实现了所提出的目的,其中,电动机的壳体具有与附加冷却器的供气开口和排气开口相对应的开口,从而建立了主循环,该主循环能借助次循环的冷却气流进行冷却。

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冷却带有附加冷却器的电动机的方法,成功实现了所提出的目的,其中,通过传感器检测主循环和/或次循环中的冷却温度,将该数据传输至闭环控制装置,以控制独立风扇的速度和/或设定引导装置。

8、通过一种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附加冷却器的电动机的例如在压气机、压缩机或泵中的用途实现了所提出的目的的解决方案。

9、根据本专利技术,附加冷却器现在为电动机提供了相对更有效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由于冷却系统的模块化设计,适用于电动机单侧和双侧通风系统的主循环。

10、附加冷却器中的板式热交换器的模块化结构意味着能简单地更换单个模块以进行检修、清洁等。在附加冷却器中根据本专利技术地使用能更换模块作为板式热交换器,与已知的冷却方法相比,冷却效率能提高高达20%。此外,由此还保证减少噪音排放。

11、有利的是,低成本标准化模块也能用作板式热交换器。

12、单个模块重量相对较轻,从而无需起重机的辅助即能将模块安装在附加冷却器中或者从附加冷却器中移除。

13、通过使用该模块能将模块插入附加冷却器的统一壳体中,该模块根据横流原理或逆流原理工作。该情况导致适应附加冷却器的应用目的和/或所需的冷却性能。

14、附加冷却器和特别是带有模块的板部的模块是结构简单并且由此易于清洁的。此外,模块或板式热交换器能设计为耐腐蚀的和耐盐雾的。在此,模块的板部能由具有相对较好导热性的材料制成,例如,铝,也能具有各种涂层,也能由不锈钢制成。

15、通过在板式热交换器的每个模块中使用板涂层,能提高附加冷却器的耐化学性。在此,所需的涂层分别能根据耐化学性的要求或布置在机器上的附加冷却器的用途目的进行适配。

16、主循环与电动机内部的单侧通风或双侧通风无关,是指气流或气流分布,该气流流入或环流机器的构件(诸如,绕组头部空间、绕组头、叠片铁芯、套组、壳体、轴承),并且设计为在流体方面与外界无接触的闭合循环。主循环的气流由一个或多个集成风扇和/或独立风扇以压缩或吸力产生。

17、附加冷却器中的气流在热量上与主循环的气流耦接,从而将主循环中的气流循环冷却,该附加冷却器中的气流被称为次循环,其中,次循环的气流或气流分布式由集成风扇和/或独立风扇以压缩或吸力产生。

18、优选地,将次循环设计为开放式,即,该次循环以环境空气驱动,该环境空气被从环境中吸入并且以加热的方式再次排放至环境中。由此,配置这种类型的附加冷却器的电动机几乎能放置在任何位置。必要时,应在次循环之前提供过滤垫或空气过滤器,以用于污染严重的空气。

19、在此,主循环和次循环的每股气流都能至少在气流的流动过程中分段地分成平行的流动路径,特别是在主循环和次循环之间的热交换期间。有利的是,该情况由电动机和/或附件冷却器中的引导装置进行,以优化主循环和/或此循环的流动的冷却效果。

20、在一中方案中,在维护单个模块时,电动机的运行不必中断,因为冷却是通过剩余模块进行的。必要时,只需要考虑相应的冷却性能损失。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所述电动机具有带有绕组系统的定子(17)和以能围绕轴(7)转动的方式安装的转子(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平行于所述轴的所述中央通道(20)能够接收能由直接布置在机器(5)上的集成风扇或独立风扇(8,31)产生的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循环(3)能够被设计为开放的,即能够利用环境空气运行。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冷却器(4)的所述壳体(15)具有所述主循环(2)和所述次循环(3)的供气开口和排气开口(10,11,37,38)。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冷却器的所述壳体(15)具有所述主循环(2)和所述次循环(3)的引导装置(12)。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2)和/或所述次循环(3)以连续和/或平行的方式穿流过所述模块(1)。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2)和所述次循环(3)之间的热交换能在所述模块(1)的板之间进行,其中,所述板特别是垂直于所述轴(7)地对齐。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次循环(3)之前、特别是在所述中央通道(20)之前布置有空气过滤器。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1)在流体方面的布置在所述主循环(2)和/或所述次循环(3)中实施为连续和/或平行的。

10.一种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附加冷却器(4)的电动机(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5)的壳体(26)具有开口(10,11),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附加冷却器(4)的供气开口和排气开口,从而将主循环(2)设置成使得所述主循环能够借助于次循环(3)的冷却气流冷却下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附加冷却器(4)的电动机(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2)和/或所述次循环(3)的所述冷却气流由所述电动机(5)的独立风扇(31)或集成风扇(8,24)产生。

12.一种用于冷却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动机(5)的方法,其中,借助传感器检测主循环(2)和/或次循环(3)中的冷却温度,将数据传送至闭环控制装置,以便控制独立风扇(31)的转速和/或设置所述附加冷却器(4)和/或所述电动机(5)的引导装置(12)。

1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动机(5)在压气机、压缩机中的用途,其中,根据用途和安装位置经由体积流量和所述模块(1)的数量和/或类型来适配冷却性能。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所述电动机具有带有绕组系统的定子(17)和以能围绕轴(7)转动的方式安装的转子(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平行于所述轴的所述中央通道(20)能够接收能由直接布置在机器(5)上的集成风扇或独立风扇(8,31)产生的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循环(3)能够被设计为开放的,即能够利用环境空气运行。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冷却器(4)的所述壳体(15)具有所述主循环(2)和所述次循环(3)的供气开口和排气开口(10,11,37,38)。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冷却器的所述壳体(15)具有所述主循环(2)和所述次循环(3)的引导装置(12)。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2)和/或所述次循环(3)以连续和/或平行的方式穿流过所述模块(1)。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5)的附加冷却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2)和所述次循环(3)之间的热交换能在所述模块(1)的板之间进行,其中,所述板特别是垂直于所述轴(7)地对齐。

8.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埃里克·克龙保斯基昂德雷杰·卢纳切克马丁·鲁特
申请(专利权)人:茵梦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