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芯及锂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2925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02 13:4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叠芯及锂电池,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叠芯,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箔材和正极料层,所述正极箔材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减重区,所述正极料层覆盖在正极箔材的双侧表面并填满所述第一减重区;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箔材和负极料层,所述负极箔材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减重区,所述负极料层覆盖在负极箔材的双侧表面并填满所述第二减重区。锂电池,包括壳体、盖板和上述的叠芯,所述壳体和盖板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叠芯设置在密闭空间内,所述叠芯通过盖板与外部导通。本技术的第一减重区和第二减重区能够降低正极箔材和负极箔材的重量,从整体上大幅度降低叠芯的重量,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叠芯及锂电池


技术介绍

1、目前市场对车载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提升和改变钾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问题。在电动汽车领域,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影响汽车的续航里程,循环寿命则会影响到汽车的使用寿命和后续维护,而安全性能成为了高能量密度电池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主要障碍。

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持续进步,电池能量密度已经到了瓶颈阶段,目前动力电池市场上的大多数电池能量密度在180到250wh/kg不等,行业内的各大公司也在努力研究提升能量密度,通过各种手段,例如使用高镍材料、轻量化结构件以及减少箔材厚度等。

3、现有技术中对箔材进行结构优化的设计较为常见,例如公开号为cn103219524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正极集流体箔片、正极极片及电池,在正极箔片本体上设置通孔,在正极箔片本体的平面及通孔内涂覆正极材料,虽然该方案能够提高正极极片的利用率,但是仅仅在正极箔片上设置通孔,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有限。


<b>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芯,包括正极极片(1)和负极极片(2),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1)包括正极箔材和正极料层,所述正极箔材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减重区(101),所述正极料层覆盖在正极箔材的双侧表面并填满所述第一减重区(101);所述负极极片(2)包括负极箔材和负极料层,所述负极箔材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减重区(201),所述负极料层覆盖在负极箔材的双侧表面并填满所述第二减重区(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区(101)和第二减重区(201)均包括镂空结构或非镂空结构,所述非镂空结构的厚度为原箔材厚度的四分之一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芯,包括正极极片(1)和负极极片(2),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1)包括正极箔材和正极料层,所述正极箔材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减重区(101),所述正极料层覆盖在正极箔材的双侧表面并填满所述第一减重区(101);所述负极极片(2)包括负极箔材和负极料层,所述负极箔材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减重区(201),所述负极料层覆盖在负极箔材的双侧表面并填满所述第二减重区(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区(101)和第二减重区(201)均包括镂空结构或非镂空结构,所述非镂空结构的厚度为原箔材厚度的四分之一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镂空结构设置在箔材的单面,或所述非镂空结构交错设置在箔材的双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叠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1)和负极极片(2)通过隔膜(3)隔离,多个所述正极极片(1)、隔膜(3)和负极极片(2)依次交替堆叠并用胶带(4)固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文兵苏峰曹勇贺文文吴长军李林阳凌生斌张宏立张壁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