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电站工程,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级电站引水隧洞群穿活动断裂带的地下调节池结构。
技术介绍
1、在流域多级电站、特别是中小型多级电站中,常采用压力前池或调节池衔接上一级无压尾水洞和下一级有压引水隧洞。受地形地质条件制约、无法布置地面型式的压力前池或调节池时,可以采用半地下或全地下型式。尽管目前关于压力前池或调节池的结构设计有多种,但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上一级地下厂房洞室群和下一级地下调节池需分别布置于河流两岸时,地下调节池的设计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
2、①受上一级电站高水头、高地应力、不良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上一级电站机组安装高程无法整体下卧。
3、②在上一级机组安装高程无法整体下卧的前提下,由于河床高程明显低于上一级厂房洞室群和下一级地下调节池,两者之间采用何种结构衔接?
4、③由于上一级尾闸室底板高程远高于下一级调节池底板高程,且两者之间的连接洞为无压洞,如何解决消能问题?
5、针对这两大制约因素,通常设计思路有两个:一是采用架桥明管或渡槽过河;二是采用倒虹吸方式过河。若
...【技术保护点】
1.适用于多级电站穿活动断裂的地下调节池结构,包括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1),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1)的上游侧与上一级电站压力管道(10)衔接,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1)的下游侧上部由母线洞(3)连接主变室(2),其特征在于: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1)的下游侧下部由尾水连接洞(4)连接尾水洞(6),尾水洞(6)的下游端与下一级电站的地下调节池(7)衔接;尾水连接洞(4)采用前无压后有压型式,尾水连接洞(4)底板的坡比设置为1:10至1:1.732;尾水洞(6)为有压隧洞,尾水洞(6)采用陡压坡穿河的布置形式,尾水洞(6)底板的坡比设置为1:10至1:1.732;地下调节池(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多级电站穿活动断裂的地下调节池结构,包括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1),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1)的上游侧与上一级电站压力管道(10)衔接,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1)的下游侧上部由母线洞(3)连接主变室(2),其特征在于: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1)的下游侧下部由尾水连接洞(4)连接尾水洞(6),尾水洞(6)的下游端与下一级电站的地下调节池(7)衔接;尾水连接洞(4)采用前无压后有压型式,尾水连接洞(4)底板的坡比设置为1:10至1:1.732;尾水洞(6)为有压隧洞,尾水洞(6)采用陡压坡穿河的布置形式,尾水洞(6)底板的坡比设置为1:10至1:1.732;地下调节池(7)的上部下游侧对应连接下一级电站引水隧洞(9),地下调节池(7)的底部下游侧对应连接检修隧洞(13),检修隧洞(13)的下游端与河流(16)相衔接,检修隧洞(13)内布置有工作闸门(14),检修隧洞(13)和下一级电站引水隧洞(9)均为有压隧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级电站穿活动断裂的地下调节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地下调节池(7)包括并排布置的第一调节池(71)和第二调节池(72),第一调节池(71)由一个第一调节池上部池室(711)和多个第一调节池下部竖井(712)构成,第二调节池(72)由一个第二调节池上部池室(721)和多个第二调节池下部竖井(722)构成,第一调节池下部竖井(712)与第二调节池下部竖井(722)一一相对应,并通过调节池间检修隧洞支洞(131)分别将第一调节池下部竖井(712)的底部下游侧与第二调节池下部竖井(722)的底部上游侧相衔接;第一调节池下部竖井(712)的底部上游侧分别对应连接尾水洞(6)的下游端,第二调节池下部竖井(722)的底部下游侧分别对应连接调节池下游侧检修隧洞支洞(132),调节池下游侧检修隧洞支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勇,孙博,唐碧华,陈军,刘跃,张团,赵桂连,杨斌,杨海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