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体化压铸,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
技术介绍
1、为了能够制造结构复杂精细的控制壳体底盖,设计合理的模具以完成高效成型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完美形成辅助支脚和加强筋部分,抽芯装置的运用至关重要。为确保滑块座拥有充分的抽芯行程,不得不加长下模框尺寸,此举无疑增加了模具的成本,并且支脚与加强筋区域常面临冷隔缺陷,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中国专利cn220825458u展示了一款专为电动汽车逆变器控制壳体底盖设计的压铸模具,它由上模框与下模框构成,两者间装配上下堆叠的上模芯与下模芯。下模框顶部中央预设下型腔,且在其上部、下模芯两侧各装有一个横向滑动的滑块座。每个滑块座的一端并排安放了两个进入下型腔的支脚抽芯镶块,这些镶块前端配备有负责成型支脚的结构——支脚成型部,其顶端开有对接槽。下模框顶部对应每个滑块座下侧均内置一对平行排列的延伸支板,支板自由端向外水平延展。此外,下模框还配置了斜向置入滑块座内部的斜导柱,以引导滑块运动。上模芯底部则开有与下型腔匹配的上型腔,共同组成完整的模腔结构;在上型腔的四角位置,各设有一个与支脚成型部相匹配的支脚成型槽,且每个成型槽外侧均配设渣包槽,旨在收集铸造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材料。
3、尽管上述设计简化了脱模流程,但在模具开启与闭合期间,外界灰尘及杂质易侵入模腔,一旦污染发生,底盖产品的不良率将攀升。当前市面上的清洁装置多采用开放式框架设计,并依赖刷毛直接清理模腔,这种方式不仅容易损伤模腔表面造成划痕,而且清潔效果不尽人意。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包括:在闭合后能形成模腔的上模具和下模具;在上模具的周围环绕设置有能随上模具同步移动的喷雾单元,喷雾单元能将水雾竖直向下喷出,水雾单元在底盖被取出后启动,上模具和下模具分离后在竖直方向上存有第一空隙,水雾单元喷出的水雾在第一空隙处自上而下蔓延并形成环形水幕,水幕将下模具上部与外界隔离。
3、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在下模具的周围环绕设置有吸收单元,吸收单元用于将下落的水雾吸收。
4、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在上模具开始脱离下模具时,吸收单元和喷雾单元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第二空隙,第二空隙设置有最大值,吸收单元能沿竖直方向移动,在第二空隙到达最大值时,吸收单元开始沿竖直方向随上模具同步上升。
5、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吸收单元包括围绕下模具设置的环形壳和设置在环形壳内的吸收器,吸收器用于将水雾吸收。
6、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在环形壳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环形壳沿竖直方向移动的驱动单元。
7、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在环形壳上设置有能对下模具进行除尘的除尘单元,除尘单元能使得外界经过过滤后的空气吹入环形壳的内环中,同时也能将环形壳内环中的空气抽出。
8、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除尘单元的进风口倾斜向下指向下模具。
9、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在吸收单元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监测压力的保护单元,当保护单元监测到压力后,吸收单元停止上升并下降,使得第二空隙逐渐增大。
10、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上模具上升至最高处后,吸收单元继续匀速上升,第二空隙预设有最小值,随着吸收单元的上升,第二空隙逐渐缩小,当第二空隙减小至最小值时,吸收单元停止运行。
11、在上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第二空隙预设的最小值为20cm。
12、本专利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喷雾单元和吸收单元,使得喷雾单元在上模具开启后将水雾喷出,使得喷雾单元喷出的水雾形成水幕,水幕、上模具和下模具共同形成了新的腔体,吸收单元通过气流对腔体中的下模具上部进行清理,同时通过吸收单元将喷出的水雾吸收,避免了水雾到处飘散,在设置喷雾单元后,吸收单元对下模具进行清理时便能避免外界灰尘附着到下模具上,提高了清理效果,保证了后续压铸的底盖质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包括在闭合后能形成模腔的上模具(1)和下模具(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在下模具(2)的周围环绕设置有吸收单元(5),吸收单元(5)用于将下落的水雾吸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在上模具(1)开始脱离下模具(2)时,吸收单元(5)和喷雾单元(3)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第二空隙,第二空隙设置有最大值,吸收单元(5)能沿竖直方向移动,在第二空隙到达最大值时,吸收单元(5)开始沿竖直方向随上模具(1)同步上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吸收单元(5)包括围绕下模具(2)设置的环形壳(51)和设置在环形壳(51)内的吸收器(52),吸收器(52)用于将水雾吸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在环形壳(5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环形壳(51)沿竖直方向移动的驱动单元(53)。
6.如权利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除尘单元(54)的进风口倾斜向下指向下模具(2)。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在吸收单元(5)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监测压力的保护单元(6),当保护单元(6)监测到压力后,吸收单元(5)停止上升并下降,使得第二空隙逐渐增大。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上模具(1)上升至最高处后,吸收单元(5)继续匀速上升,第二空隙预设有最小值,随着吸收单元(5)的上升,第二空隙逐渐缩小,当第二空隙减小至最小值时,吸收单元(5)停止运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第二空隙预设的最小值为20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包括在闭合后能形成模腔的上模具(1)和下模具(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在下模具(2)的周围环绕设置有吸收单元(5),吸收单元(5)用于将下落的水雾吸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在上模具(1)开始脱离下模具(2)时,吸收单元(5)和喷雾单元(3)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第二空隙,第二空隙设置有最大值,吸收单元(5)能沿竖直方向移动,在第二空隙到达最大值时,吸收单元(5)开始沿竖直方向随上模具(1)同步上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吸收单元(5)包括围绕下模具(2)设置的环形壳(51)和设置在环形壳(51)内的吸收器(52),吸收器(52)用于将水雾吸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底盖一体化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在环形壳(5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环形壳(51)沿竖直方向移动的驱动单元(53)。
6.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平,邓彦超,任赛良,李进步,李斌,周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赛维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