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具体涉及一种放电结构及过滤器。
技术介绍
1、目前,为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在过滤器中设置放电针或者放电丝和穿孔板,在通电的状态下,使得放电针或者放电丝与穿孔板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对于空气中的颗粒物或者污染物进行荷电,随后通过静电作用将空气中污染物或者颗粒物进行去除,以使空气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实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2、然而现有的穿孔板一般为普通孔板,荷电效果较差。此外,为了保证较高的荷电效果,通常会对放电针或者放电丝施加高电压,因此还会导致能耗的进一步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放电结构及过滤器,以解决现有的穿孔板荷电效果差,导致放电结构放电能耗高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放电结构,包括:
3、穿孔板,向其一侧延伸形成环形凸台并与接地线相连接,沿所述环形凸台的轴向设有锥形风道,所述锥形风道的一端为进风端,另一端为出风端,沿所述进风端至所述出风端的方向,所述锥形风道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减小;
4、电极部,与正电极或负电极的其中一个相连接,所述电极部朝向所述出风端设置。
5、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穿孔板的一侧延伸形成环形凸台,并在环形凸台内设置锥形风道,使得穿孔板具有良好的聚风效果,提高了空气中颗粒物与电极部的接触概率以及放电结构的荷电效率,从而能够实现在较高的荷电效率的情况下降低放电结构的放电能耗。
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穿孔板的一侧
7、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穿孔板的一侧设置多个环形凸台,能够进一步提升的聚风效果,避免气流发生分散,保证空气中的颗粒物能够充分地与电极部相接触。
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部包括多个放电端,所述放电端与所述锥形风道一一对应设置。
9、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多个与锥形风道一一对应的放电端,使得电极部与穿孔板之间能够形成多个放电电场,同时在锥形风道的聚风效果下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电场的荷电效果。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锥形风道的出风端设有出风挡板,所述出风挡板上设有多个通孔。
11、有益效果:本技术锥形风道的出风端设有出风挡板,并在出风挡板上设有多个通孔,能够在基本保证穿孔板形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穿孔板上现有的锥形风道的聚风效果,从而提高放电结构的荷电效果。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凸台的外周面呈类锥形,沿所述进风端至所述出风端的方向,所述环形凸台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减小。
13、有益效果:本技术将环形凸台的形状制作成与锥形风道相同的形状,能够简化环形凸台和锥形风道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1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通孔呈圆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出风挡板上。
15、有益效果:本技术可根据需要对出风挡板上通孔的形状做出调整,从而能够实现不同的聚风效果。
1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部包括多个放电端,所述放电端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
17、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多个与通孔一一对应的放电端,使得电极部与穿孔板之间能够形成多个放电电场,同时在通孔的聚风效果下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电场的荷电效果。
1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放电端为放电针或者放电丝。
19、有益效果:本技术将放电端设置为放电针或者放电丝,均能够使得放电的能量在放电针或放电丝的尖端进行集中,从而能够在放电端和穿孔板之间释放较高的能量,以形成均匀的放电电场,满足对空气中颗粒物荷电的需求。
2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放电端之间为电性连接,并与正电极或负电极的其中一个相连接。
21、有益效果:本技术将相邻的放电端之间通过电性连接可以使得不同的放电端都具有相同的电势,从而使得多个放电端在放电过程中形成更加均匀的电场,减少放电时的能量损失。此外,将放电端与正电极或负电极的其中一个相连接,使得放电端与穿孔板之间形成电势差,进而在放电端与穿孔板之间形成放电电场,完成对空气中颗粒物的荷电。
22、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过滤器,包括:
23、过滤管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24、上述的放电结构,设置于所述过滤管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锥形风道的进风端;
25、过滤网,设置于所述过滤管道内并位于所述放电结构与所述出风口的之间。
26、有益效果:通过在过滤器的过滤管道内设置上述放电结构,相较于传统的放电结构,通过在穿孔板的一侧设置锥形风道,并利用锥形风道的聚风效果能够极大地提高本技术中放电结构的荷电效率,随后配合设置在放电结构与出风口之间的过滤网,完成对空气中颗粒物的过滤,改善空气质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板(1)的一侧延伸形成多个所述环形凸台(101),每个所述环形凸台(101)一一对应设置一个所述锥形风道(10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2)包括多个放电端(201),所述放电端(201)与所述锥形风道(1011)一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风道(1011)的出风端设有出风挡板(1012),所述出风挡板(1012)上设有多个通孔(1013)。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台(101)的外周面呈类锥形,沿所述进风端至所述出风端的方向,所述环形凸台(101)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孔(1013)呈圆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出风挡板(10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2)包括多个放电端(20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端(201)为放电针或者放电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放电端(201)之间为电性连接,并与正电极或负电极的其中一个相连接。
10.一种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板(1)的一侧延伸形成多个所述环形凸台(101),每个所述环形凸台(101)一一对应设置一个所述锥形风道(10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2)包括多个放电端(201),所述放电端(201)与所述锥形风道(1011)一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风道(1011)的出风端设有出风挡板(1012),所述出风挡板(1012)上设有多个通孔(1013)。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台(101)的外周面呈类锥形,沿所述进风端至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科海,林智君,刘磊,田恩泽,陈镔,刘开辉,王恩哥,
申请(专利权)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