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及施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18457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30 18:3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及施工装置,包括压紧杆,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锚杆的外端,用于压迫钢筋网紧贴坡面;居中组件,设置于锚杆上,用于辅助插入坡面上钻孔的锚杆居中摆正;压紧组件,设置于锚杆的外端,用于快速固定压紧杆的位置;调节组件,设置于锚杆的外端部,分别与居中组件和压紧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转动设置于锚杆外端部的调节杆,通过调节杆的正反转分别独立控制居中组件和压紧组件运行。本申请通过在相邻两个锚杆的外端部固定用压迫钢筋网的压紧杆,从而提高钢筋网的与坡面安装的稳定性,且有效降低了相邻锚杆之间的钢筋网与坡面之间的间隙,提高混凝土的粘结效果和该结构的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受力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及施工装置


技术介绍

1、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轨排井基坑作为轨排井施工的基础,其开挖和支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直接影响到轨排井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在轨排井基坑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基坑内放坡形成的坡面上铺设钢筋网并喷射混凝土,约束坡面的变形,使整个坡面形成一个整体,增强坡面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抵抗土体的压力,防止边坡的滑坡和塌方,从而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进行。

2、目前,现有技术中,钢筋网的铺设多依赖于人工操作,由于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差异,钢筋网的铺设质量难以保障,易导致钢筋网固定不牢靠,钢筋网于坡面之间接触不紧密,进而影响其与混凝土的粘结效果,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

3、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及施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钢筋网的铺设多依赖于人工操作,由于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差异,钢筋网的铺设质量难以保障,易导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包括坡面(100),所述坡面(100)上安装有一组锚杆(101),所述锚杆(101)的外端固定有钢筋网(10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101)具有内腔,所述居中组件(200)包括转动设置于锚杆(101)内的螺纹杆(201),活动设置于螺纹杆(201)上且沿螺纹杆(201)线性运动的滑座(202),活动设置于锚杆(101)外部的支撑杆(203),铰接于支撑杆(203)与滑座(202)之间的连杆(204),所述内腔上开设有供连杆(204)穿过的槽口(205)

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包括坡面(100),所述坡面(100)上安装有一组锚杆(101),所述锚杆(101)的外端固定有钢筋网(10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101)具有内腔,所述居中组件(200)包括转动设置于锚杆(101)内的螺纹杆(201),活动设置于螺纹杆(201)上且沿螺纹杆(201)线性运动的滑座(202),活动设置于锚杆(101)外部的支撑杆(203),铰接于支撑杆(203)与滑座(202)之间的连杆(204),所述内腔上开设有供连杆(204)穿过的槽口(2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20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螺旋方向相反的螺纹部,所述滑座(20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与对应的螺纹部螺纹配合,所述连杆(204)铰接在支撑杆(203)的中部与对应的滑座(20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03)至少设置有三组且呈环状围绕设置于锚杆(101)的外侧,所述支撑杆(203)与锚杆(101)外壁紧贴且覆盖对应的槽口(2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坑受力转换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400)还包括用于调节杆(401)与螺纹杆(201)连接的第一棘轮组件(402),所述第一棘轮组件(402)包括固定于调节杆(401)内端部的第一轮毂(4021),弹性设置于第一轮毂(4021)外侧的第一棘齿(4022),以及固定于螺纹杆(201)顶部并与第一棘齿(4022)相配合的第一棘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强闫科苏星朱萌萌何国铜兴丘慧林雪冰范晨曼赵克谦何方圆董凯白川江段松姜维崔文慧吕金彪李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