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照明,尤其涉及一种透镜及灯具。
技术介绍
1、在传统的配光件中,为了控制光线的以较小的角度出射,通常是在配光件的近光孔顶部采用单段自由曲线,以将光线准直,但这样往往容易出现混色不均的情形。尤其当配光件装配在led灯具上时,灯具的芯片发射蓝光,通过在激发表面涂抹荧光粉并使蓝光打至荧光粉上,能够使蓝光与黄光混合并形成白色的复合光射出。但是现有led灯具存在着色度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也就是荧光粉涂抹不均,导发光芯片容易产生副光斑,影响灯具的出光效果。
2、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透镜及灯具,以在控制光线出射角度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进行混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混光并控制光效出射角度的透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镜,包括:
3、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与所述灯具的发光组件连接;
4、入光腔,位于所述透镜本体靠近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所述入光腔包括混光部,所述混光部位于所述入光腔远离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所述混光部配置为对所述发光组件发射出的光线进行折射,经所述混光部折射后的光线在所述透镜中相交;
5、控光部,位于所述透镜本体远离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经所述混光部折射后的光线相交于所述混光部与所述控光部之间,所述控光部配置对经所述混光部折射后的光线进行再次折射,以控制所述光线的出光角度。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光部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第一圆环,所述第一圆环具有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光部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第二圆环,所述第二圆环具有向远离所述发光组件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弧面,每个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相同。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光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圆环,所述控光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圆环,所述第一圆环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圆环的数量一致。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圆环与所述第二圆环一一对应设置,经任一所述第一圆环折射后的光线相交于与该第一圆环对应的所述第二圆环的焦点。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光部整体朝向所述发光组件一侧凸出。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圆环的直径在10~30mm之间。
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光组件发射出的光线与透镜本体轴线的夹角在0°~45°之间。
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镜本体远离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包括非出光面,非出光面环绕于所述控光部的外周。
14、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透镜的灯具。
1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装置,包括上述的透镜。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透镜通过设置于透镜中的混光部,光线在经混光部折射后会在混光部与控光部之间相交,即经混光部折射后的光线在透镜的内部相交形成虚焦点,在透镜的内部完成混光,之后再经控光部折射后向外射出,相较于在透镜的出光面再进行混光,发光组件发射出的光线能够以较小的角度从透镜中射出,同时混光效果更好,出光均匀。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应用于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部(130)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第一圆环(131),所述第一圆环(131)具有朝向所述发光组件(300)凸出的第一弧面(1311),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弧面(1311)的曲率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光部(140)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第二圆环(141),所述第二圆环(141)具有向远离所述发光组件(300)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弧面(1411),每个所述第二弧面(1411)的曲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部(13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圆环(131),所述控光部(14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圆环(141),所述第一圆环(13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圆环(141)的数量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131)与所述第二圆环(141)一一对应设置,经任一所述第一圆环(131)折射后的光线相交于与该第一圆环(131)对应的所述第二圆环(141)的焦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应用于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部(130)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第一圆环(131),所述第一圆环(131)具有朝向所述发光组件(300)凸出的第一弧面(1311),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弧面(1311)的曲率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光部(140)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第二圆环(141),所述第二圆环(141)具有向远离所述发光组件(300)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弧面(1411),每个所述第二弧面(1411)的曲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部(13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圆环(131),所述控光部(14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圆环(141),所述第一圆环(13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圆环(141)的数量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培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乾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