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经纱上浆装置,该经纱上浆装置具备贮存浆液的上浆槽、卷绕经纱片的上浆辊、以夹着经纱片的路径的方式与上浆辊外接的挤压辊、向上浆辊与挤压辊的外接位置供给浆液的浆液供给装置、以及将从泵送出的浆液向上浆槽以及浆液供给装置供给的供给管,供给管由在一端与泵连接的主管路、从主管路分支的第一分支管路以及第二分支管路构成,第一分支管路与上浆槽连接,并且第二分支管路与浆液供给装置连接。
技术介绍
1、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贮存浆液的上浆槽和卷绕经纱片的上浆辊的经纱上浆装置。并且,在该经纱上浆装置中,在其上浆辊的前侧及后侧分别设置有与上浆辊外接的挤压辊。再有,经纱上浆装置具备向上浆辊以及后侧的挤压辊的外接位置供给浆液的浆液供给装置。而且,在该经纱上浆装置中,从浆液供给装置供给浆液,从而在上述外接位置上形成浆液积存部,使经纱片通过该浆液积存部,从而从经纱片挤出多余的浆液,并且对经纱片进行上浆。
2、并且,上浆槽以及浆液供给装置经由供给管连接有用于送出浆液的泵。而且,该供给管由在一端与泵连接的主管路、从主管路分支的第一分支管路以及第二分支管路构成,第一分支管路与上浆槽连接,并且第二分支管路与浆液供给装置连接。而且,从泵送出的浆液从主管路向第一分支管路以及第二分支管路分支地流动,向上浆槽以及浆液供给装置供给。
3、在此基础上,在专利文献1的经纱上浆装置中,以调整向上浆槽侧供给的浆液与向浆液供给装置侧供给的浆液的流量的比例为目的,在与浆液供给装置连接的第二分支管路设置有流量控制阀。此外,在该结构中,由于该流量控制阀是向将流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966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2、然而,在上述的经纱上浆装置中,由于在上述外接位置上的浆液积存部中经纱片最先浸渍于浆液、即未浸透浆液的状态下的经纱片首先通过(浸渍)的是上述外接位置上的浆液积存部,所以关于浆液的消耗量,该浆液积存部比在其下游侧浸渍浆液的上浆槽多。因此,为了维持在该浆液积存部积存充足量的浆液的状态,需要使浆液向浆液供给装置的供给量为与上述消耗量相应的充足的(更多的)量。
3、此外,在该经纱上浆装置中,浆液供给装置设置于比上浆槽高的位置。因此,浆液向该浆液供给装置的供给与浆液向上浆槽的供给相比,以将浆液上推至更高的位置的形式进行。因此,从泵向供给管中的主管路送出的浆液在管路的分支的部分分开地流向上浆槽侧的第一分支管路和浆液供给装置侧的第二分支管路,但与第一分支管路侧相比,该流动更难以流向第二分支管路侧。在此基础上,在专利文献1的经纱上浆装置中,由于如上所述地在第二分支管路设置有流量控制阀,所以第二分支管路侧的浆液更难以流动。
4、因此,在这样的引用文献1的经纱上浆装置中,为了如上所述地向浆液供给装置供给充足量的浆液(使流向第二分支管路的浆液为充足量),必须使向供给管(主管路)送出的浆液的量(送出量)非常多。因此,在这样的经纱上浆装置中,必须采用容量较大的泵,从而有装置成本变高且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
5、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纱上浆装置的结构,该经纱上浆装置能够抑制装置成本以及运行成本,并且能够向浆液供给装置侧供给适当量的浆液。
6、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以如下经纱上浆装置为前提,该经纱上浆装置具备贮存浆液的上浆槽、卷绕经纱片的上浆辊、以夹着经纱片的路径的方式与上浆辊外接的挤压辊、向上浆辊与挤压辊的外接位置供给浆液的浆液供给装置、以及将从泵送出的浆液向上浆槽以及浆液供给装置供给的供给管,供给管由在一端与泵连接的主管路、从主管路分支的第一分支管路以及第二分支管路构成,第一分支管路与上浆槽连接,并且第二分支管路与浆液供给装置连接。在此基础上,该经纱上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分支管路具备流量控制阀。并且,在本技术中,泵也可以是能够调整浆液的送出量的泵。
8、具体地,本技术的方案分别如下。
9、方案一是一种经纱上浆装置,具备贮存浆液的上浆槽、卷绕经纱片的上浆辊、以夹着上述经纱片的路径的方式与上述上浆辊外接的挤压辊、向上述上浆辊与上述挤压辊的外接位置供给浆液的浆液供给装置、以及将从泵送出的浆液向上述上浆槽以及上述浆液供给装置供给的供给管,
10、上述供给管由在一端与泵连接的主管路、从上述主管路分支的第一分支管路以及第二分支管路构成,上述第一分支管路与上述上浆槽连接,并且上述第二分支管路与上述浆液供给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
11、在上述第一分支管路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12、方案二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的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
13、上述泵是能够调整浆液的送出量的泵。
14、技术的效果如下。
15、根据本技术的经纱上浆装置,在与上浆槽连接的第一分支管路具备流量控制阀,从而在该经纱上浆装置中,向将流向上浆槽侧的浆液的流量进行节流(减少)的方向进行调整。而且,在如上所述地分支的供给管中,由于上浆槽侧的第一分支管路被节流,流向浆液供给装置侧的浆液的流量(与第一分支管路未被节流的情况相比)增加。因此,根据这样的本技术的经纱上浆装置,不采用容量较大的泵便能够对浆液供给装置供给充足量的浆液(使流向第二分支管路的浆液为充足量),从而抑制装置成本以及运行成本。
16、并且,在该经纱上浆装置中,若将泵设为能够调整浆液的送出量的泵,则能够如上所述地维持向浆液供给装置侧供给充足量的浆液的状态,并且能够增加流向上浆槽侧的浆液的流量。详细而言,在经纱上浆装置中,有时根据运转条件、环境条件等而要求增加流向上浆槽侧的浆液的流量。在该情况下,在泵供给恒定量的浆液的情况下,通过减少第一分支管路中的流量控制阀的节流量来进行对应。但是,若像这样增加流向上浆槽侧的浆液的流量,则相伴随地流向浆液供给装置的浆液的流量减少。相对于此,若使泵能够调整浆液的送出量,则通过伴随上述要求而增加从泵送出浆液的送出量,能够在尽量不减少流向浆液供给装置侧的浆液的流量的情况下增加浆液向上浆槽侧的流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纱上浆装置,具备贮存浆液的上浆槽、卷绕经纱片的上浆辊、以夹着上述经纱片的路径的方式与上述上浆辊外接的挤压辊、向上述上浆辊与上述挤压辊的外接位置供给浆液的浆液供给装置、以及将从泵送出的浆液向上述上浆槽以及上述浆液供给装置供给的供给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纱上浆装置,具备贮存浆液的上浆槽、卷绕经纱片的上浆辊、以夹着上述经纱片的路径的方式与上述上浆辊外接的挤压辊、向上述上浆辊与上述挤压辊的外接位置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