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11894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25 0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及汽车,车厢盖包括框架组件以及包覆在框架组件外侧的软布覆盖件,软布覆盖件包覆在框架组件的外侧面和上端面,车厢盖还包括一解锁拉杆,拉动解锁拉杆可解锁车厢盖与汽车尾厢的连接,解锁拉杆设置在框架组件的内侧,并由框架组件的下端延伸至框架组件的外侧;其中,框架组件的外侧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外倾斜。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将解锁拉杆从软布覆盖件的下方越过,在避免了解锁拉杆直接穿过软布覆盖件导致漏水等现象的同时,使得解锁拉杆能够部分暴露在车厢外侧,操作者可直接从车外侧拨动解锁拉杆打开车厢盖,无需打开尾门从内部解锁,操作更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尤其涉及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及汽车


技术介绍

1、在皮卡后车厢的车厢盖结构中,部分是软顶的。对于软顶后车厢盖,有锁机构来实现后车厢盖与后车厢的解锁和上锁。其中,解锁机构为金属硬质材料,顶部的软布为软质材料,若将解锁机构的触发件穿过软布覆盖件使触发件暴露在尾厢外侧,则软布和触发件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密封,衔接处极易漏水。因此,现有的方案中都是将触发件设置在车厢内,以避免触发件透过软布覆盖件。

2、然而,将触发件设置在车厢内具有诸多不便:首先,操作时需要先打开尾厢的尾门,然后再从尾厢内部扳动解锁件以打开车厢盖,操作非常不便;同时,由于需要先打开尾门再从内部解锁,导致使用者必须先访问尾厢的后部空间,若尾厢的后部空间被阻挡,则无法直接扳动触发件打开车厢盖。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触发件设置在尾厢内部导致车厢盖打开时操作繁琐等问题。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其设置在汽车尾厢上方,用以关闭或打开汽车尾厢,所述车厢盖包括框架组件以及包覆在所述框架组件外侧的软布覆盖件,所述软布覆盖件包覆在所述框架组件的外侧面和上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盖还包括一解锁拉杆,拉动所述解锁拉杆可解锁所述车厢盖与所述汽车尾厢的连接,所述解锁拉杆包括依次连接的拉动段、弯折段和施力段,所述施力段处于所述框架组件内,所述弯折段处于所述软布覆盖件的下方,所述施力段处于所述车厢盖的外侧;其中,所述框架组件的外侧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外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布覆盖件的外侧面的下端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框架组件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其设置在汽车尾厢上方,用以关闭或打开汽车尾厢,所述车厢盖包括框架组件以及包覆在所述框架组件外侧的软布覆盖件,所述软布覆盖件包覆在所述框架组件的外侧面和上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盖还包括一解锁拉杆,拉动所述解锁拉杆可解锁所述车厢盖与所述汽车尾厢的连接,所述解锁拉杆包括依次连接的拉动段、弯折段和施力段,所述施力段处于所述框架组件内,所述弯折段处于所述软布覆盖件的下方,所述施力段处于所述车厢盖的外侧;其中,所述框架组件的外侧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外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布覆盖件的外侧面的下端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框架组件的下端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包括多个横梁和多个纵梁,所述解锁拉杆设置在最外侧的横梁与最外侧的纵梁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顶后车厢盖,其特征在于,最外侧的横梁与最外侧的纵梁之间通过一连接件连接,所述解锁拉杆与所述连接件可滑动连接,所述连接件内设置有锁芯,所述锁芯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曌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